農村流傳:「一煙不點三火」,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作為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在我們的文化中就流傳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雲的待客名句。農村,更是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主體,待人接物,處處彰顯老規矩、老講究。就拿家中來了訪客這件事來說,我們的正確做法是讓客人先進屋,我們尾隨伴行為宜;當我們給對方倒水斟茶時,切記不能壺嘴方向對著客人(因壺嘴與“虎嘴”諧音),這在古人的觀點中有不敬的意思;而在飯桌吃飯的時候,我們通常的做法是請來訪者先動筷子,以示尊重。

農村流傳:“一煙不點三火”,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農村的待客之道也在時刻追隨世界潮流,積極地接納外來文化。“一煙不點三火”實際上就是來自西方人的洋文化。不過很多人都把這句農村俗語誤認為我們自己的習俗了,儘管“三火”一詞與我們本土語言“散貨”能夠牽強附會,扯上一點關係,但終歸是勉強。

農村流傳:“一煙不點三火”,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小編不才,倒是聽聞過這其中的典故,在此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典故的原型發生在一戰時期的某個戰壕內,某夜裡,當戰士們在戰壕內休息的時候吸起了煙,其中一個戰士劃燃了一顆火柴給身邊的戰友點菸,趁著火柴的餘火正要給第三個戰友點菸的時候,一顆子彈橫空劃過,恰巧不幸擊斃了這位“第三”名戰士,更詭異的事情是,這種情況發生了數次!

農村流傳:“一煙不點三火”,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後來人們分析,敵對方在遠處佈置的狙擊手一直在觀望著這邊的動靜,黑夜的火光引起了狙擊手的注意,當第三個人開始點菸的時候恰巧是狙擊手瞄準完成射擊的時間點,所以這些戰士便成了不幸的亡魂。消息以此傳開,士兵們逐漸開始忌諱“一煙點三火”,後來這個禁忌逐漸傳向了社會,又傳向了世界各地。當傳到了我們的農村的時候,經過農民總結分析,就形成了我們自己形式的農村俗語“一煙不點三火”。

農村流傳:“一煙不點三火”,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

當然,我國各地農村待客接物的禮儀方式多如繁星,在你們那兒又有著怎樣的待客之道呢?其中又有著如何的典故呢?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記得給點個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