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富順:變廢爲寶 小小竹葉也能出口賺外匯

自贡富顺:变废为宝 小小竹叶也能出口赚外汇

收購的竹葉

四川新聞網自貢7月10日訊 (記者 徐昭磊 攝影報道)進入7月以後,位於自貢市富順縣童寺鎮的一家竹葉加工廠開始忙碌起來。

每年的7月至12月,正好是收購竹葉的季節。在這家竹葉加工廠裡,田間地頭隨處可見的田麻竹竹葉經過採摘、清洗、晾曬後,將以每噸1.4萬元的價格賣給經銷商,再由經銷商深加工後銷往日本、韓國,用於包粽子、包壽司、作為環保包裝袋。算下來,一片小小的竹葉就能賣到0.03元,年銷量可達800噸。

今年,四川省出臺了《關於推進竹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的意見》,作為四川最大的筍材兩用竹基地的富順縣,結合農業發展現狀,創新土地託管服務模式,不斷推動竹產業轉型升級,取得了良好效果。

自贡富顺:变废为宝 小小竹叶也能出口赚外汇

麻竹葉

變廢為寶 一片竹葉出口能賣3分錢

7月4日上午,位於童寺鎮的竹葉加工廠剛剛收進了今年首批麻竹葉,約9000斤。

“最高峰的時候,每天能收6、70000斤竹葉。”據工廠負責人劉祥彬介紹,符合要求的麻竹葉寬9釐米及以上、長36釐米及以上,收進竹葉以後,他們將選取寬9釐米及以上、長36釐米及以上的竹葉進行打包,然後經過清洗、烘乾等一系列技術處理後加工成為半成品,然後作為原材料銷往上海、廣州等城市,還遠銷日本韓國,不僅用來包粽子、包壽司,還作為製造環保包裝袋的原材料。

劉祥彬告訴四川新聞網記者,他於2010年接管該工廠,通過百度、阿里巴巴等網絡平臺進行推廣,2013年開始有了出口。在以前,當地的麻竹葉除了包粽子會用,基本上屬於廢品;後來通過市場調查和市場開拓,現在的麻竹葉已經是供不應求,僅竹葉,年銷售量達800噸。

大膽嘗試 託管運作盤活林地資源

隨著土地和森林資源的緊張及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竹子以其成材快、可再生、產業帶動性強、生態效應優良等特點被廣泛種植利用,竹原料在造紙、紡織、傢俱、食品等領域需求量日益增加,竹產業逐漸成為川南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在富順縣濱江竹業專合社負責人劉濱眼裡,竹子,種植方便、成材率高、經濟價值可觀。其中,竹筍可以作為時蔬銷售,也可以作為原料加工出多種食品,竹子可以做工藝品、造紙、板材等原料,就連一片片的竹葉,也能加工成食品包裝原料,賣到錢。

富順是竹資源大縣,此前,該縣依託天保、退耕還林兩大工程,發展麻竹林地十餘萬畝,建成了四川省最大的麻竹基地,並形成了以童寺、東湖、板橋、獅市、寶慶為中心的竹產業集中區域。

近年來,因政策調整及農村勞動力流失等原因,使農戶種植竹林積極性下降。同時,林地資源相對分散、管理粗放、管護基礎設施落後、服務體系不夠完善,致使竹林地產量、質量不高,林農在種植收益降低後疏於管理。劉濱回憶說,2016年以前,當地許多竹林還屬於“懶管”狀態,許多農戶不願意打理竹林,導致竹材質量下降,產品賣不起價。經過縣林業、科協、供銷社等部門的探索,摸索出了一套“託管”運作模式,並很快收到成效。所謂“託管”,即在不改變竹林地所有權及種植作物的前提下,為林農提供種、管、護及採伐、加工、銷售多位一體的綜合服務,實現竹林地產出最大化。

探索創新 優化利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自去年開始,我們扶持鼓勵富順縣濱江竹業專業合作社,探索創新土地託管服務模式,結合富順實際開展竹林地託管,現已在縣內全面實施。”據富順縣供銷社負責人介紹說,富順竹林基本為林農自有,無法實現統籌規劃、集約利用,單一林農有缺乏議價能力,造成現有竹林地採伐方式以皆伐為主,更新造林力度不夠,無法實現竹林地資源循環利用。“在此基礎上,縣域內雖有多家竹筍、竹葉加工企業,但缺乏主產品精深加工能力,竹製品加工利用停留在初級階段,沒有較好的自主品牌,總體上未形成規模化的高端竹產品生產鏈條,竹產品附加值較低。通過實施竹林地託管,有效保障了竹原料供給質和量,為竹產業更好更快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有力促進了全縣竹產業的轉型升級。”

截至五月上旬,專合社已在十三個鎮鄉開展宣傳推廣交流工作,與十二個鎮鄉六千餘戶農戶簽訂託管協議,完成託管面積五萬餘畝。計劃今年六月底前,實現竹林地託管全縣鎮鄉全覆蓋,預計託管面積達到十七萬畝。同時,竹業專合社已建成竹筍加工廠3個,竹材加工廠6個,並通過完善產業鏈條,向村民提供管護、種植、砍伐、食品加工、竹材加工等就業崗位。2017年,專合社創造經濟價值2億多元。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