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佳明:工匠精神是工商業社會的重要符號

4月12日,鄭佳明接受大漢國際工匠院採訪,談弘揚工匠精神在今天工商業社會的重要性、職業教育對縮小城鄉差距和優化產業結構的作用,以及大漢國際工匠院的示範意義。

工匠精神具體的來講,它指的是一種製作過程中的人的負責任的精神,人的職業精神。但是這種精神在一個工商業的社會里面,在一個以勞動創造財富的社會里邊,也是一種社會精神,不僅僅是職業精神。

當今我們國家需要建立一個工商業型的社會,我們需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精品,特別需要我們的產品能夠對消費者服務,貨真價實,遠離假冒偽劣。那麼這裡邊特別需要這種職業精神、職業道德。

工匠院的設立,大規模的對高中學生、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進行培訓,這件事對改變我們不合理的、扭曲的教育結構有很大的意義。

工匠精神是人的負責任精神

大漢國際工匠院:您是怎麼理解工匠精神的?

鄭佳明:工匠精神具體來講,它指的是一種製作過程中的人的負責任的精神,人的職業精神。但是這種精神在一個工商業的社會里面,在一個以勞動創造財富的社會里邊,也是一種社會精神,不僅僅是職業精神。

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社會為基礎的社會,在農業社會里邊,它是自然經濟。自然經濟總體上講是一種粗放型的經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四季。雖然它也要求很精很細、深耕細作,但是它比起工業生產,對產品的要求粗放很多。這樣的話,我們中國人的工匠精神是比較缺乏的。我們雖然也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樣的嚮往,但是粗放型的、農業型的思維方式和生產方式一直主導著我們的社會。

當今中國需要建立一個工商業型的社會,我們需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精品,特別需要我們的產品能夠對消費者服務,貨真價實,遠離假冒偽劣,所以特別需要這種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的提出,其實就是對教育、對人格、對社會非常重要的啟示,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貢獻。這是我理解的工匠精神。

加強中職教育是教育重要使命

大漢國際工匠院:您怎麼看中職教育的作用?

鄭佳明

:我們現在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結構,職業教育和學歷教育的結構,都存在著嚴重的扭曲。我們大家都在跟(隨)高學歷,但是我們社會對高學歷的需求還不如對中等學歷和低學歷的需求大。因為我們有廣大的農村,我們有廣大的基礎性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這些並不需要那麼多的研究生、博士,那麼高的學歷。

我們的職業教育和知識教育之間有矛盾。一方面大量的畢業生出來以後,專業不對口,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另一方面我們有大量的企業,需要熟練的技工,但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我們培養不出來。所以工匠院的設立,大規模的對高中學生、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進行培訓,這件事對改變不合理的、扭曲的教育結構有很大的意義。

培育匠人匠心,縮小城鄉差距、優化產業結構

大漢國際工匠院:您認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工人的意義在哪裡?

鄭佳明:職業教育對改變我們國家的城鄉差距有重要的作用。我們廣大的不能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這些孩子基本上都在縣城以下。到了中小城市,這一群體非常龐大,我們最後形成一種寶塔型的社會。在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孩子們就業的機會多,受教育的機會多。在中小城市,在縣級以下的鄉村,我們的孩子們受教育的機會和就業的機會都要少。實際上這種城鄉的不平衡是我們國家一個大的、長遠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投入足夠的精力,把城鄉職業教育做好,對縮小城鄉的差別也有很大好處。

(培育匠人匠心)對改變我們的產業結構是有好處的。我們現在的這個產業結構,需要第一、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化,這種轉化很大程度上是服務業的興起。服務業所需要的是智能專業的技術和職業道德,比如說護理工人對養老非常需要,它怎麼形成既有南丁格爾精神,又有精湛的醫療技術?我們國家太缺這樣的人才。

老齡社會馬上就來了,但是我們現在醫院裡護理老人的這些人年齡大、職業精神差,基本的醫療技術都沒有。這種結構合理嗎?不合理。這種人才結構差距非常大。像我們的餐飲業,我們現在經常說,食品、飲食行業做的飯菜不好吃,餐館大家放心的不多,這裡邊也是和我們廣大的職業技術人員培訓不夠,職業精神不夠有關。這樣的例子很多。剛才我講到從教育結構,從人力資源的結構,從城鄉差別的結構和社會的平等觀念來看,這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問題。

大漢國際工匠院的這種宏偉設想和藍圖,它如果實現了,可以解決我們當前很多問題。工匠精神和工匠培訓,如果全國都跟著大漢做起來,我們國家的面貌都會改變,我們國家的發展就會注入新的活力。這可能也是中央提出工匠精神的時代背景與現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