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遠去的青春,從江老人節

在貴州黔東南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及周邊的大小侗寨,還有貫洞鎮龍圖村所在地的大小侗寨,有一個獨特的傳統節日叫“侗族老人節”,又稱為“老人相思節”。 它是以老年人懷舊、敘舊、憶舊為核心的傳統習俗。主要流傳在貴州省從江縣高增鄉小黃村周邊的侗族村寨和貫洞鎮龍圖村所在的侗族村寨。兩地均位於從江的東北地段,距縣城僅20-30公里。

追憶遠去的青春,從江老人節

敬老習俗的由來

我國敬老的習俗源於漢代黃帝冬至。得道成仙的故事,其發展線索是求仙一祈禱一敬老。漢代後的冬至節基本上以敬老為主,其方式是吃長壽麵,希望長輩長壽。在部分少數民族中,冬至敬老發展成一套隆重的儀式與盛大歌舞。不過像從江侗族這種從精神上理解並關懷老人的節俗,在國內還是首例。

追憶遠去的青春,從江老人節

據侗族古歌敘述:…乾隆下江南/來到侗鄉過小黃/恰逢侗鄉“相思節”/寨與寨約作客忙/皇帝老爺乘熱鬧/與民同樂進晚餐/男女老少都高興/唱歌敬酒鬧洋洋/先客後主到長輩/乾隆說此禮節得傳揚/當他來到老人席/有位老人跟他講/老人也想各相約/開懷敘舊論短長/兒孫面前難啟齒/人老變小伯荒唐/皇帝聽了哈哈笑/老有所樂理應當/皇帝當眾開聲講/乘此二月末農忙/AU出山岡為淨土/讓老相約山上去/重憶年少好時光……從此以後,老人相約上山過節的習俗,在侗族地區一直延續。

追憶遠去的青春,從江老人節

侗族老人節

每年農曆二月,春天來臨,同時亦是農閒之時,老人們盼來了自己專有的節期。此時,甲寨的男性老人會與乙寨相熟識的女性老人預約同去老人山過相思節,頭天約定,第二天過節。出發前,雙方的家人會將赴節者裝束一新,送到村口。甲寨的寨老還特地把自己裝扮成頑童,穿開檔褲,戴童帽,將赴節的老者送到乙寨。乙寨的女性老人也會到村口迎接,家中的老伴則殺豬宰鴨,準備款待老伴的舊友。

進寨時,老婦人們會同聲問那個裝扮頑童的老人:“弟啊,你還認得路,來探望我們?”老頑童一般不作答,只是搖晃頭帽上的銀鈴,待逗得老婦人們哈哈大笑後,才說:“忘吃、忘穿,忘不了青年時的情和愛,今日特地來,要把過去的時光找回來,再體會一次當年的愛。”老婦人們也會說:“忘吃、忘穿難忘愛,早盼、晚盼,盼郎來,上山當回年青人,唱歌敘舊愛。”於是,眾老人們各自尋找當年的相好,雙雙對對,吹著蘆絲上了老人山。

追憶遠去的青春,從江老人節

到了山上,大家會同唱那首永不服老的歌:“莫嘆白髮容顏退/莫笑滿臉皺紋堆/我們人老心不老/晚霞一樣放光輝/莫嘆時光似流水/莫笑人老無作為/豁達樂觀春常在/夕陽未必遜朝暉。”歌罷,老人們會找偏僻陰涼處,摘木葉鋪地,挽手同坐。相互傾訴離別幾十年的喜怒哀樂,“老人山”沉浸在老人們追昔憶往的情海之中。有時一聲清脆的木葉歌聲會打破“老人山”的沉靜。間或亦有琵琶聲、牛腿琴聲、歌聲,充滿了“老人山”各個角落。

追憶遠去的青春,從江老人節

那是老人們的童心暴發的真情流露,忘了大家都已是滿頭白髮、牙落嘴癟的老人,彷彿又回到了十七八歲的快樂年華。太陽下山了,老人們才雙雙對對,手挽手下山來。乙寨的男性老人,早把豐盛的晚宴擺好,飯後,兩寨過節的男女老人,同進鼓樓對唱侗族大歌,直唱到天明,乙寨老人才難捨難分地送走甲寨老人。來年二月,就輪到乙寨的男性老人約甲寨老婦們上山過節。

追憶遠去的青春,從江老人節

“老人節”有專門的“老人山”,節期不允許晚輩參與。老人們把“老人山”當成他們自己的天地,彼此可以在此無拘無束,開心談笑。在“老人山”上,他們童心末渦,開懷暢敘流逝了的黃金歲月。久別的情侶彼此傾訴別後養兒育女、各自當家後的酸甜苦辣,重敘過去種種的無奈。讓早已塵封的舊夢得以重溫。雙方可以放開嗓音對唱當年熱戀的情歌,唱出心底彼此思念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