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台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後來的我們》票房已經破7億,成為了五一檔最熱門的電影。而大家討論最多的是關於“虛假票房”的問題。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說實話票房和我們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所以,我還是想單純的聊聊這部電影。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剛開始,我其實是抱著“看戲”的態度看電影。 青春片嘛,無非就是賣年輕時的“無所畏懼“,奮鬥時的”慘不忍睹”,成功後的“物是人非”這些點!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不過和它呱噪的宣傳形成鮮明的對比的是,電影其實非常真誠。剛開始感覺無關痛癢,慢慢的就積蓄了某種情感力量。這部電影會讓你有一點想哭,但是不會讓你嚎啕大哭。電影沒有刻意用煽情的配樂營造那種劇烈的戲劇衝突。而是用十個春節,十年中兩人感情的發展,講了一個和青春、和歲月、和現實、和愛情有關的故事。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從演員來說,小身板的金馬影后周冬雨依舊保持了七月與安生裡面的那種水準。而井柏然應該是達到了一個演技的高峰。相比《捉妖記》這種正兒八經的商業片,在《後來的我們》中井柏然確實表現的要好太多了,演技一點都不尷尬。對於一個演員來說,導演的調教太重要了。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其實電影中最打動我的還是他落魄的樣子,電影中的他沒有再耍帥,而是徹徹底底的演了一個很挫的男人。穿著土到掉渣的衣服,住在一個擁擠,破舊的出租屋,麻木的點著鼠標玩遊戲,在地鐵站過道賣各位老師的盜版碟謀生的樣子極其逼真。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對於這樣一部電影,你很難一五一十的去說劇情。因為劇情不是關鍵,關鍵是情感。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電影的故事背景設置在2007年,這和我讀大學的年份剛好有一些重疊。講的是兩個北漂青年的十年。兩個人在回家的火車上產生交集,然後所有故事都圍繞春節展開。故事的時間基本聚焦在每年的春節,而同樣的時間,故事卻一直在變。兩個人也從年輕時的無所畏懼,到最後被現實碾的粉碎。時間的巨輪可以壓塌每一個有夢的年輕的靈魂,而現實就是一個粉碎機,再好的東西往裡面一扔,出來的全是粉末。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北漂曾經是一個充滿含義的詞。他承載了夢想,孤獨,無奈,不認輸。

在一個特殊的時期,北漂和逃離北上廣都成為熱門話。但是時至今日,北漂依然存在,但是這個話題已經告一段落,成為一個“落伍”的話題。

現在更加年輕的年輕人對北漂的理解已經不一樣了。這幾年大家都很忙,不再愛文藝的買苦,各種小視頻的興起好像讓人感覺這個時代的人都“很快樂” ,他們在盡情的分享屬於自己的精彩故事。而且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加自我,更加放得開,他們不需要揹負那麼多那麼多的期望,即使失敗也沒什麼好怕。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所以很多人看電影中苦逼的"北漂生活" 可能會不解:"為什麼要活得這麼累!"。

為什麼? 不為什麼!

每個時代的人都有每個時代的追求和枷鎖。

每個時期的人都有每個時期的追求和枷鎖。

比如現在的人可能對“前任”比較有感觸^_^!

但是 “漂泊感“、”孤獨感“、”被時代和同齡人拋棄的恐懼感“從來都沒有消失過。

只是年級越大越是越是麻木,越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傷感。“文藝”從來都是和“青年“ 出雙入對,誰見過文藝中老年。我理解的文藝是,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喜愛和美好事物消逝時的傷感。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整部電影長達兩個小時,好像也沒講什麼刻骨銘心的故事,但是有一種情緒在時間中蔓延。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青春的故事,最美妙的往往在開頭。

方小曉是一個大學都沒讀過年紀輕輕就在外闖蕩的少女。按她的話說,她只是看起來比較小。她就是希望在北京紮根,而實現這個願望的最便捷途徑就是找個有房的北京男人。相貌,才華,愛好不是關鍵,能讓她成為北京人,才是唯一考量。

林見清是一個大學生,喜歡玩遊戲,畢業後在電腦城搞了個攤位,賣賣碟片之類的。剛畢業的他顯然是無所畏懼,充滿期待,有遠大理想的。這和所有的年輕人一樣。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當然,對於年輕人,最美妙的故事還是“愛情”

方小曉和林見清本來只是朋友,兩個在北京“打拼”的人,相互依靠,一起租了個房子。房子非常小,而且很多人住在一起,隔音超差。晚上總是會傳來少兒不宜的聲音,讓兩個年輕人不知所措。不過方小曉很快反客為主,兩人演了一場“床戲”,叫的比誰都響亮,比誰都瘋狂。 男女之間哪有什麼純友誼,他們很快就戀愛了。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林見清說要為她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方小曉說,為什麼從來沒有一個故事,從頭到尾都是幸福。

兩個年輕人盡情的享受著愛情的美妙,物質條件極其匱乏,但是有愛,就有全世界。方小曉看中了垃圾堆旁邊一個破爛的沙發,然後兩個年人坐在撿來沙發上一邊享受幸福,一邊憧憬未來“咱兩 現在這麼幸福,會不會有一天,我們會分手。”

果然,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並不是大家沒有努力,而是有太多迫不得已。

林見清沒有快速致富,而是越來越落魄。

創業夥伴一個個認清現實而離去,離去時留下一句:“我覺得,吃飽了比夢想重要,我還是去上班吧”

最終回家的幾個人都混得不錯。而同學聚會男主卻一副苦逼樣還得打腫臉充胖子,最丟臉的還是被人一眼看穿。確實這可能是很多在大城市硬撐和回家謀發展的真實寫照。無論在哪裡,都是一種取捨。

他們租的破房子也被人收回了,因為沒多少錢,租了一個鐵軌邊的地下室,高高的窗戶上還能透點光,這種場景實在太絕望。

沒有物質基礎作為“養分”的愛情,大都無疾而終,他們也不例外,好著好著就出現了矛盾,不知不覺就走到了盡頭。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林見清說過,如果伊恩和凱莉走不到一起,那世界將失去色彩。果然,十年後的所有畫面都是黑白的。

這十年間,林見清並不是沒有努力,而是再努力都需要時間和機遇。

直到有一天林見清買得起大房子了“我已經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了。”

可方小曉說:“可我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多麼悲傷的一個事情,當我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的時候,你卻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沒有的時候拼了命追求,等得到你突然覺得毫無意義,一片空虛。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十年之後再相見

方小曉說“I miss you ”

林見清說“我也好想你”

方小曉又說:“不是我想你的意思,而是我錯過了你。

美好的愛情大都相似,而不幸的愛情最後都成了故事

我最大的遺憾就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 這對白,就問你,夠不夠文藝!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然後在大雪天中,兩人說起了“如果”

如果當時你沒走,後來的我們會不會不一樣

如果當時你有勇氣上地鐵,我會跟你一輩子

如果那時你沒有跟我分手呢

那我們之後也會分手

如果我們一起堅持到最後呢

那也許你就不會成功

如果當時我足夠有錢,我們住進一個有大沙發的大房子

那你可能已經找了不下十個小三

如果當時我們就是不管不顧,我們就是結婚了呢

那我們離婚好多年了

如果我們沒有離家去北京

如果沒有如果

後來也沒有後來

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

卻沒有了我們。

一句“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有了彼此” 肯定戳中了很多人的內心吧。有多少美妙的感情,多少海誓山盟,多少美好憧憬,最終敗給了“我們什麼都沒有”的現實,而若干年後,我們真的什麼都有了,唯獨沒有後悔藥。

《後來的我們》就這一句臺詞,戳中的多少人的內心!

也許,錯過,才是最好的事情,因為記憶中的你最美。

《後來的我們》看似是一部溫柔催淚的青春愛情電影,其實是一部血淋淋的“恐怖片”,被嚇死的是對理想生活的想象和天真狂傲的自己。

而驚嚇過後,一些歸入平淡,說起往事,談笑風生!

文 | AK也可以很文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