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緩嚴重的用地緊張,東莞有妙招?

减缓严重的用地紧张,东莞有妙招?

古人有言,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首先要解決外來人口及引進的高端人才在城市的住房問題。以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片面追求所謂的高增長,忽略了人才這些城市建設者的需求。在城鎮化的下一階段,將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塑造城市內涵。

减缓严重的用地紧张,东莞有妙招?

推進“人”的城鎮化,解決外來人口及引進的高端人才在城市的住房問題,要求提升城市對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承載力。但是,要提升土地的增量,幾乎是不可能的。目前東莞的土地開發強度已達到46.7%,逼近極限。這意味著,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城市的人口和產業增長,必須在既定的空間裡通過提升密度來挖掘潛能。

减缓严重的用地紧张,东莞有妙招?

例如,東莞的一個項目——中子科學城未來預計居住人口為12萬~15萬人,目前規劃面積是45.7平方公里,折算下來未來的人口密度將達到3000人/平方公里。當然,這是小地塊內的超高密度集聚。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歷史機遇,而同時隨著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深茂鐵路的開通,香港、深圳、廣州等先進城市的產業、科技和人才等資源要素的溢出效將由更廣闊的腹地來承接和分享,東莞當前的承載能力還不足以支撐,城市建設向內涵式、集約式、共享式提升和轉變。

內涵式、集約式、共享式要求城市改變建設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為此啟發了東莞探索農民公寓,人才公寓,共有產權住房等緊湊集約類型的建設模式的創新。

减缓严重的用地紧张,东莞有妙招?

農民公寓,人才公寓,共有產權住房等均是使用農村(社區)集體土地,推進由農村(社區)集體和農民共同投資組織建設的連片、多棟、高層的“立體”建築。農民公寓建設因為起步較早,已經頗有成效。當前已有大朗、塘廈、麻涌等部分鎮街已經告別祖祖輩輩延續數千年的單家獨院式農居,搬進了現代化的公寓大樓。未來將引導村莊居住建築形式從單家獨院式向雙拼式、聯體式或公寓式轉變。

“農宅公寓化”熱潮,最主要的動機就是利用政府這雙有形的手,騰出宅基地的土地來發展集體經濟,推動農民向市民轉變。在加速城鄉一體化建設的同時,留以更多土地空間用於產業發展,騰出更多生態空間吸引留住人才,為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新動力,也能讓村民共享城鎮化發展的成果。

减缓严重的用地紧张,东莞有妙招?

為加快解決“新莞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東莞還在積極統籌和探索人才公寓、租賃住房、共產權房在內的多層次和多類型住房建設。當前人才公寓、租賃住房已經頗有成效,而對於共產權房,東莞還在統籌探索階段。

所謂共產權房,是指根據定價標準及個人出資數額,確定個人和政府或者個人和有關單位持有住房產權的相應比例產權。其好處在於能通過產權佔有比例實現政策性保障對象的全覆蓋,尤其是可以覆蓋大量收入不高又不符合保障申請要求的“夾心層”。

有人認為,共有產權保障房將是未來保障房的主要品種,目前東莞可借鑑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茂名5市先行探索試點共有產權住房政策的既有經驗,在共有產權方面做出的積極探索。

往期精彩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