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道德經》——行無爲之教,徹底釋放孩子的天性

不尚賢, 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法自然,本性為真,而道則無為,就如同天地孕育了萬物,卻從不對萬物行有為之事,只是給其提供成長的空間,而不多加干預其生長的方向一般,如此才有了我們看到的這般絢爛多彩的天地。而天地萬物,人亦在其中,為人父母,就猶如子女的天和地,又為何要對子女行有為之事呢?

品味《道德經》——行無為之教,徹底釋放孩子的天性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每一個做父母的心願,但往往在我們給予子女更多期望的同時,卻又不自覺的加入了太多我們自己的意願,進而使得孩子們疲於奔命地應試,有做不完的作業,讀不完的輔導書,補不完的課。當前,家長對學校過高的期待與過分的關注,造成學校和教師各種壓力過大,從而勢必將其傳遞到毫無抵抗能力的兒童身上,看看周圍很多孩子學習倦怠,厭學現象比比皆是,是我們的孩子嬌生慣養,吃不得苦頭嗎?非也,是我們對孩子的學習過度干預的結果。

品味《道德經》——行無為之教,徹底釋放孩子的天性

因此,對於子女的教育問題,父母也應該借鑑“無為而治”的思想,擁有“無為”的心態。“無為”是講從“無為”的態度去“有為”。“無為”不是消極的,而是有其積極意義的。“無為而治”的核心是一種心態和理念,是一種自然、和諧、淡定從容的心態。當今的子女教育問題需要“無為”之精神,需要尊重兒童的天性、遵循兒童成長的規律,遵循教育科學發展的規律。正所謂:教之無道,行之不遠!教育本應順乎兒童的天性,遵循兒童的成長規律,擁有“慢慢來”“自然無為”的心態。

品味《道德經》——行無為之教,徹底釋放孩子的天性

因此,擁有“無為”心態的父母不應片面追求升學率,強迫孩子去應試,壓迫孩子去為考而學,不會束縛、捆綁孩子,不會只盯分數而忽視心理教育、個性培養,忽視和諧發展;會解放孩子的思想、頭腦、手腳,會給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對著天空發呆”,讓兒童的生命自由成長、自然拔節;會尊重兒童天性,寓教於樂,科學指導,勞逸結合,不會剝奪孩子的休息權、娛樂權、健康權。父母應管得少而活一點,教得少而精一點,充分尊重孩子們的天性,引導多於約束,服務多於管理,讓孩子們學會自立,懂得自強,善於自理,嚴格自律。

如此這樣,行無為之教,才能徹底釋放孩子的心性,培養出更多人格更健全、智慧更卓越的有用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