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朗誦:潤雨《浮沉如寄》

第24期(2018年5月)在場微散文優秀獎

散文朗誦:潤雨《浮沉如寄》

授獎辭:潤雨的《浮塵如寄》,通過父親、繼母和愛愛歷經幾十年的情感糾結與恩怨,呈現了愛恨情仇的複雜與人性深處善的光芒。

散文朗誦:潤雨《浮沉如寄》

浮沉如寄

文/潤雨 朗誦/萬一

汽車疾馳如飛。陌生的路,陌生的街道,愛愛仿若夢裡尋親。

父親病重的消息,是同父異母的弟弟告她的。她已多年沒有見父親。

車外,雲翳慢剪,瀟河水竭。她心事紛飛。

七歲時,外出求學的父親決絕地和母親離婚,找了現在的妻,把她和弟弟分別寄養到兩個姑媽家。貧困的歲月,姑媽孩子多,脾氣又火暴。她壓抑著失去家的恐慌,想念雙親,可回不去了,如同河流不會逆轉。慢慢長大,又遇上唯“成分論”的年代,家庭成分不好,她在村裡備受孤立。內外煎熬,她精神失常了。那時,她不解父親為啥不喜歡童養媳的母親,把所有的怨恨,歸咎於繼母,瘋言瘋語,惡化了與繼母的關係。繼母不認她,她也再沒登過父親的家。

四十四年,她們沒有再見面。父親偶爾會去看望她。

此刻,父親的家裡,後媽也心緒飛揚,忐忑地等待即將的會面。

到了。進門,她看到了沙發上那個白淨而蒼老的婦人,禮節性地問了句:“嬸,你在家?”那個被稱為嬸的後媽,睜大眼睛瞅著她:“你是愛愛?怎麼變成這樣了?”是啊,當初那個留著粗辮的姑娘,去哪了?怎麼也變得白髮蒼蒼?恍如隔世的相見,竟是在她的丈夫——她的父親病重之際。

一切怨憂,早被時光稀釋成失效的債條。

她們拉著手,端詳中尋找往日的蹤影,眼圈紅了又紅。

媽說,今後,我們拉好關係!

時光深處,暖,來的有點晚,但總算,小舟靠岸了。

床上,病重的父親,淌下一行熱淚……

(責任編輯:偏說 終校:袁志英 製作:四季芳 550 字)

散文朗誦:潤雨《浮沉如寄》

獲獎感言:

與高手過招,招招可學。與在場同行,成長可尋。在文學的道路上,遇見在場是緣是福是激勵是發奮!獲獎是方向,是鼓勵。但是差距也可見。願意不斷學習在場理論,不斷向各位優秀作者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在場微散文作者參賽主題:如寄

《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有句:“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三國時期的曹丕在《善哉行·其一》中也說:“人生如寄,多憂何為?今我不樂,歲月如馳。”意思是人生如寄存於世間,多愁何用?讓我無法快樂的,是時光過於迅疾。而與老子同時代的另一位思想家老萊子,則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同歸也。古者謂死人為歸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歲往之亦速矣。”這是道家的看法,認為人生是暫時的,就像一個旅人最終得返回故鄉。

的確,人最寶貴的是生命,因為短暫而更值得珍惜。莎士比亞說:生命苦短,只是美德能將它傳到遙遠的後世。愛因斯坦也說:只有獻身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上最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這是對生命的意義的積極闡釋,如是,則可以賦予生命的崇高與永恆。

請用你的筆,發現和尋找你所看見的有意義的生命。

散文朗誦:潤雨《浮沉如寄》

作者簡介:潤雨,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在場閱評。1995年開始發表童話、散文、詩歌,作品散見於《西部散文選刊》《四川經濟日報》《在場》《中華兒女》《四川散文》《全國文學藝術精品集》《鄉土文學》《丹水》《大邑文藝》《中國魂》《三晉都市報》《晉中日報》等。出版散文集《煮一壺月光,醉了年華》,曾獲多項獎。

散文朗誦:潤雨《浮沉如寄》

主播簡介:萬一,在場主播,眉山市廣播電視臺新聞主播,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有長期主持與表演教學經驗。

散文朗誦:潤雨《浮沉如寄》

散文朗誦:潤雨《浮沉如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