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打人,越早明白這些動機,糾正效果越好!

不到3歲的寶寶,一直非常聽爸爸媽媽的話,可有時候會突然揮動小手打爸爸媽媽、親戚、朋友,這一行為會讓爸爸媽媽非常困擾。

在這裡,我們分析了寶寶愛打人的四大根源及引導方法,希望各位爸爸媽媽能夠對症下藥,讓寶寶改正這個壞習慣。

一、想引起別人的注意

寶寶在家文文靜靜的,在外面時卻容易和朋友發生大鬧的事情,很多情況下是由於他想要和別人交流,可是現階段年齡還小,不能通過語言表達,也不知道用什麼方式。

打人,很多時候是想吸引別人的注意,也可能是想要表示友好,或者其實是把打人當做一種交流的方式,但是還不能很好地控制動作幅度和力度。

所以,媽媽一定要做些事情,可以用寶寶的口吻跟小朋友交流,如“我可以做你的朋友嗎”,“我可以玩一會你的玩具嗎”讓寶寶跟自己學,讓寶寶明白怎麼樣是溝通的正確方式。

也可以學學寶寶的動作,問“疼不疼?”讓孩子瞭解到別人是怎樣的感受,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有效,寶寶能夠感同身受。

寶寶愛打人,越早明白這些動機,糾正效果越好!

二、誤會家人喜歡“被打”

9個月的寶寶對手腕到上臂的能力就能夠自己支配了,打人會讓寶寶覺得是一種特別新鮮的感受,會覺得很開心。

因此,每當寶寶與家人玩得高興時,就會揮舞著拳頭,然後打在家裡人的身上,有一部分人會覺得寶寶動作可愛,會發出笑聲,這個時候寶寶看到大家笑了,就會覺得大家喜歡自己這樣做,從而養成打人的習慣。

要是寶寶這樣做了,爸爸媽媽應該嚴肅地告訴寶寶,“媽媽不喜歡打人的寶寶”,“以後不能這樣子”,並給予3分鐘左右的冷處理,這樣寶寶會開始反省自己,幾次以後就會明白不能夠這樣做。並且家人可以可教寶寶表達喜歡的方法,像是讓寶寶親吻自己,接著告訴他,“媽媽更加喜歡你這樣做”。

寶寶愛打人,越早明白這些動機,糾正效果越好!

三、嫉妒別人搶走寵愛

寶寶兩歲以後,自我意識會發展地特別快,老是會留意爸爸媽媽是否重視自己。要是爸爸媽媽抱了抱其他寶寶或者是忙著招待客人,對寶寶的關注少了以後,孩子就會因強烈的嫉妒心打把注意力搶走的人。

有時除了打人還會有其他的動作,像是哭鬧、摔東西等。所以,爸爸媽媽要注意配合寶寶這種自我意識的成長,可以讓寶寶和大家一起來玩,比如有機會讓寶寶表演唱兒歌,也可以讓客人認識寶寶的積木城堡和繪畫作品……讓寶寶覺得自己得到了的關注,那麼就不會因為嫉妒而打人了。

寶寶愛打人,越早明白這些動機,糾正效果越好!

四、模仿家長或電視

一部分的爸爸媽媽表達感情的方式是互相敲打,所以有時候寶寶會誤會“拍打”就是“高興、喜歡”的意思。

還有的寶寶在大人看電視時候會注意到暴力和打鬥的場面,在模仿的時候,爸爸媽媽沒有注意,而當寶寶“打人”的時候,爸爸媽媽批評他,會讓寶寶分不清這個行為到底是不是正確的。

因此,在寶寶面前,爸爸媽媽可以換一種方式來抒發情感,不要有打人的行為。不管寶寶打陌生人還是家人,用了多少力氣,都要讓寶寶改掉這個換習慣。並且,要有意識地挑選內容健康的動畫片和電視節目,陪寶寶一起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