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是一个“降将”,为何死后却受两岸共同追悼?

无论是任何时期的战争,有两类人是让人最痛恨的存在。一种是卖主求荣的人;一种是在战场上投降敌人的人。战场上投敌是绝不被允许的,一但投敌那么就意味着你将身背大罪且会被唾弃。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说说战场的“降将”郑洞国。

此人虽是战场上的“降将”,但是打仗却不输人。他是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相继率部参加保定保卫战、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昆仑关大捷、鄂西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等战役,屡创敌顽,战功卓著;他曾参加远征军,带领部队同盟军收复缅北,扬威国外;曾率领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滇西的部队在缅甸胜利会师,打通了中国和印缅之间的国际交通线。然而这样疆场热血的他却选择在一场战役之后成为“降将”。

郑洞国是一个“降将”,为何死后却受两岸共同追悼?

国共战斗爆发后,郑洞国担任东北剿匪副司令领军10万驻守长春。在长春围困战中市民因为战乱的祸及而大量死伤。到1948年10月16日,驻守长春的滇军60军发动了起义。10月19日另外一个军新7军也对解放军放下了武器。至此大势已去。郑洞国当时本想自杀了结,但是被拦了下来,最终在21日向解放军投降。

郑洞国是一个“降将”,为何死后却受两岸共同追悼?

杜聿明将军旁即为郑洞国将军

照理说,郑洞国做为“降将”应该被“两军”所不容。但是,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将军去世时,大陆和台湾几乎同时举行了郑洞国的追悼仪式。在数百名黄埔系的将领中,他是两个同被两岸追悼的将领中的一位。

郑洞国是一个“降将”,为何死后却受两岸共同追悼?

中间为郑洞国

在郑洞国投降的当天晚上,解放军第4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肖劲光和政委肖华于长春西郊四家子司令部设宴款待郑洞国。在席上,郑洞国低头不语,期间只向他们提出3点要求:一.不广播和登报;二.不参加公共的宴会;三.不想做什么事情了,只想做个普通老百姓。1950年,肖劲光、肖华两位将军请他吃饭,希望他参加解放台湾。郑洞国沉吟再三,谢绝了。他不忍心跟从前的战友厮杀。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开幕前毛泽东曾亲自为郑洞国点烟,郑洞国看后连忙阻止说:“败军之将,不敢受此大礼”。

郑洞国是一个“降将”,为何死后却受两岸共同追悼?

郑洞国将军之所以在“投降”后还受尊敬,除了因为他为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外,还因为他没有疯狂地反共反人民,算个比较纯粹的将军。兵败后没有对国军的那份愚忠,也没有丧失军人气节,洽洽是这个“节”成全了他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