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蚊子13年是怎樣的體驗?長沙妹子常年餵蚊子

研究蚊子13年是怎样的体验?长沙妹子常年喂蚊子

7月9日下午2點,30多度的高溫,湖南省人民醫院馬王堆院區內的一處林地裡,一頂“蚊帳”支了起來,長沙妹子彭萊利索地捲起褲腿,坐在裡層的蚊帳裡,等著蚊子們“上門”。

這是長沙市疾控中心監測蚊子密度的一種方法,叫“雙層疊帳法”。“以身誘蚊”的彭萊是長沙市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防制科的工作人員,她與蚊子打交道已經13年。“長沙蚊子”的習性、愛好、密度、攜帶病菌種類,她都一清二楚。

半小時捕捉近20只蚊子

7月的長沙,即將進入燥熱的三伏天,蚊子們忍不住躲起來“乘涼”,雨後的樹林就是個不錯的“納涼地”。

根據蚊子的分佈環境,彭萊和同事們選擇醫院內的一處林地進行監測。與普通的蚊帳不同,用來監測的蚊帳往往有兩層,裡面一層垂到地面,外面一層短一些,懸空距離地面約20釐米。這樣的設計能讓蚊子順利進入第一層蚊帳,又無法突破第二層蚊帳。這種方法叫“雙層疊帳法”,是市疾控中心從2016年7月開始採用的新監測方式。此後每年的5月至10月都會用這種方法監測,4月至11月則同時用誘蚊燈捕蚊子。

“我現在就是誘餌,負責把蚊子吸引過來,同事就用電動吸蚊器捕捉。”彭萊特意穿著一條黑色的褲子,坐在蚊帳裡,把褲腿捲到接近膝蓋處,“黑色的衣服、裸露的皮膚分泌的氣味更能吸引蚊子”。

僅半個小時,他們就捕捉到了近20只蚊子。這算是“比較多”的一次,有時候彭萊和同事們在燥熱的環境裡待半個小時,卻連一隻蚊子也沒捉到。監測期間,記者因沒有采取防蚊措施,一會兒工夫,手上、腳上滿是蚊子包。“以往沒有這麼多蚊子,因為最近剛下過幾場雨,這裡又屬於林地,所以蚊子多了,而且你們穿的剛好是黑褲子。”彭萊解釋,當天的監測主要針對白紋伊蚊,這種蚊子是寨卡和登革熱等傳染病的傳播者,所以必須加強對它的監控。

監測完這片林地,彭萊和同事們又趕往下一站監測地。

克服恐懼,專攻蚊蟲13年

“數蚊子”也是彭萊的工作之一。蚊子誘捉回來後,需要通過顯微鏡進行鑑別,再人工進行清點、分類和統計。白紋伊蚊就是俗稱的“花蚊子”,喜歡白天活動,綠化好的地方常有它們的存在;致倦庫蚊、三帶喙庫蚊、中華按蚊喜歡晚上活動,所以常用誘蚊燈來監測它們的密度。在長沙城區,白紋伊蚊和致倦庫蚊是最常見的,後兩種則在農村較為常見。如果哪一年蚊密度出現了異常,就會引起科研人員的警覺。

彭萊學的是生物技術專業,2005年畢業後,就進入長沙市疾控中心工作。不過,由於學校專業學習不具體細分,彭萊一開始對蚊子並不瞭解,因此捱了不少“咬”。彭萊也是個“招蚊子”的人,“在家裡蚊子都不咬我爸媽,只咬我”。彭萊說,當蚊子在胳膊上蠢蠢欲動時,她看幾眼就能認出蚊子的種類,畢竟她與蚊子打交道已整整13年。

蚊子會在有水的地方產卵,彭萊總是會對有水、尤其是有陳舊水的地方多一些關注。“我已經養成了習慣,逛商場時看到店門口的展示臺裡有水,都會不自覺地觀察是否有蚊子幼蟲。”彭萊笑道。

除了蚊子,“四害”之中的老鼠、蟑螂、蒼蠅也是她的監測對象。密集的蟑螂幼蟲、成群的老鼠等都曾令她心驚,但是“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只能直面這些,現在也不怎麼害怕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