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匠說建盞:解讀魯迅先生《喝茶》中持有的「鄭重其事」的態度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試著逐段解讀分析一下這篇《喝茶》。看看這位文學巨匠如何將與茶的“愛恨情仇”展現於世人面前的...

“如果這盛世清福的感覺是騷人墨客的專屬牌號,如果這盛世清福是晚會、論壇、峰會的馬燈走場,如果這盛世清福是上等人的細膩感觸,如果這盛世清福與粗人老農、勞工大眾無大瓜葛,恐怕到是倒閉的先聲,不要也罷。”

魯迅先生對“盛世清福”進行了一連串的社會現象解析後認為:無法讓大眾得以分享的“盛世清福”,“不要也罷”。魯迅先生一連串以四個假設“如果”來抨擊“盛世清福”,其實,這“感覺”是他自己的,但魯迅先生總要扯到其他社會階層,一杯溫和的大眾的茶,被他這麼一攪味,卻成了一杯燙手(不敢拿)、燙嘴(不敢親近)、燙心(不敢下肚)的茶!

盞匠說建盞:解讀魯迅先生《喝茶》中持有的“鄭重其事”的態度

“某公司又在廉價了,去買了二兩好茶葉,每兩洋二角。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

魯迅先生談自己喝茶,也持有“鄭重其事”的態度。

遺憾的是他從所購得的廉價茶的“色、味、形”方面,判斷出自己上了當,買了劣質茶。

“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當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了。”

魯迅先生坦誠自己使用茶具方法的不當,導致對喝茶感受的錯誤判斷。“靜坐無為”是雅喝的一種體驗,自嘲自己的漫不經心,他無一刻餘閒,還在寫《吃教》一文,心思不在茶上,讓“好味道”溜走了,因而喝不出茶的雅趣來。

盞匠說建盞:解讀魯迅先生《喝茶》中持有的“鄭重其事”的態度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幹欲裂的時候,那麼,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麼大區別罷。所謂‘秋思’,其實也是這樣的,騷人墨客,會覺得什麼‘悲哉秋之為氣也’,風雨陰晴,都給他一種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種‘清福’。但在老農,卻只知道每年的此際,就要割稻而已。”

魯迅先生對人家的喝茶經驗,不是點個贊,而是撂下風涼話。品茶本是文化的體驗,工夫茶就更不用說,魯迅說人家品茶程序是“極瑣屑的”。

這樣就把本來很陽光的一句話“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給蒙了一層酸溜溜的露水。魯迅先生極珍惜時間,這眾所周知。他的那句名言“哪有什麼時間?我是把人家喝咖啡的時間也用上了。”魯迅先生之所以說“極瑣屑的”,是因為喝“工夫茶”費時。

“於是有人以為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當然不屬於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然而我恐怕也正是這牌號就要倒閉的先聲。”實際上,魯迅先生談到了品茶中產生的感受:“細膩”。從而引發他對社會現象的思考,產生的另一種感受的昇華,即下文敘述到的“痛覺”。

盞匠說建盞:解讀魯迅先生《喝茶》中持有的“鄭重其事”的態度

“我們有痛覺,一方面是使我們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們能夠自衛。假如沒有,則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將茫無知覺,直到血盡倒地,自己還不明白為什麼倒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