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18歲的飢餓,詩和遠方……

“生理上的飢餓的記憶,遠沒有閱讀的飢餓深刻,人們聲稱最美好的歲月都是痛苦的,

只是事後回憶起來的時候才那麼幸福,只有閱讀,才會有詩和遠方。”

1.

最近看了一期《圓桌派》這個節目,蔣方舟說,她很不喜歡現在年輕人都說的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原因是她覺得即使是眼前的瑣碎和煩惱,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你追逐的詩和遠方的一部分。

其實,所謂“詩和遠方”,我們所能抵達的不過是心靈和思想,能企及的那處遠方不過是心靈的自由和想象的釋放,就像竇洪濤說的,現在遊牧民族已經滅絕了,真正能夠讓我們抵達遠方的唯有自我認知和對世界的認知。

白巖松:18歲的飢餓,詩和遠方……

白巖松:18歲的飢餓,詩和遠方……

畢竟世界還是那個世界,有南極和北極,有高山流水,而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我們的認知也在不斷擴張,即使我們沒有去過冰島,即使我們沒有抵達過聖托里尼,即使我們沒有看過巴黎的落日,即使我們現在因為身邊種種的困擾等等,但是一部手機,一個iPad足以讓我們瞭解世間萬物!!!

白巖松:18歲的飢餓,詩和遠方……

但是那有什麼用呢,不讀書的你,永遠只會感慨世間萬物“好美啊”,卻道不出它是怎樣的美,卻欣賞不了它背後的含義和深遠的歷史........

就像我一個朋友,我只跟他出去遊玩過一次,但是卻讓我更期待一個人的旅行,全程只是拍照,拍照,拍照,幾句感慨也是不了了之,對於她此次的旅行可能多了些照片,然後呢,什麼都沒有留下,我問他,你為什麼不喜歡導遊的講解,每次沒聽幾句就走,他說“出來玩就是放鬆的,幹嘛還要聽課”我無語......

2.

今天湊巧聽了白巖松的演講,他說“十八歲的飢餓,是詩和遠方”而能填補這項飢餓的,也就是閱讀了,他講起自己十八歲時候的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說“身體的飢餓遠比不上沒有閱讀的飢餓”,他講起上學那會個別同學的偷書事件,那是一種對閱讀的渴望和求知慾,他講起那時候自己讀的書,有舒婷的《致橡樹》,有《神女峰》,有徐志摩的詩選集,有三毛的愛情故事等等....

白巖松:18歲的飢餓,詩和遠方……

而那時候能讓他企及“詩和遠方”的就是三毛和荷西之間的愛情,那是一種曠遠而恆久的感情,像是撒哈拉大沙漠上的星空,像是冰山上的雪蓮,那種“詩和遠方”不是具象的,也不是身體簡簡單單就能抵達的地方.......

白巖松:18歲的飢餓,詩和遠方……

白巖松:18歲的飢餓,詩和遠方……

3.

閱讀,為什麼那麼重要,我也是工作後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畢竟多年的應試教育,讓我很討厭看書,但就像白巖松說的,讀書不單是讓你獲取知識,更讓你提升自己的休養和氣質,讓你再見到高山流水不知感慨它的“美”,不單單讓你身體追逐遠方時留下的只有照片,不單單讓你看不到各地的風土人情而是隨大流的去欣賞熱點項目.....

白巖松:18歲的飢餓,詩和遠方……

連古人都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培根也說“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詩和遠方”不單單是身體所企及的地方,還是你思想和心靈的港灣,世界就只有那麼大,它的美客觀存在,但是能欣賞它的真沒幾個,畢竟多數人看到的東西只是流於表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