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禁運是災難更是機會,正視行業問題後國產晶片如何借勢攻堅?

中興禁運是災難更是機會,正視行業問題後國產芯片如何借勢攻堅?

中興通訊禁運事件,衝擊了通訊產業,更敲響了半導體產業的警鐘。

作為國內最大的通訊設備商,中興通訊的三大應用領域,芯片門檻最高的板塊是RRU基站,這一領域要想實現國產替代,需要較長時間。光通信和手機產業鏈門檻相對較低,國內已經形成基本的產業鏈,但更多的還是偏低端應用。

中興之事,讓舉國之眾都過了一把“管中窺豹”之癮,中國芯片、半導體產業近些年的發展歷程與各種問題,被媒體如數家珍一般曝光在人們眼前,這不得不引起重視。以此,“國芯當自強”等等口號都被喊了出來,芯片之事全民熱議。

還有一些媒體也會痛批美國如此對待中興,亦會捎帶著質疑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的種種問題。但是說到這裡卻還要感謝特朗普,在這個時代搞禁運,恰恰是提醒了乘著互聯網春風高速發展的中國,需要真正重視半導體、集成電路這樣的底層技術了,不然今後肯定更要吃癟,即便中國有再大的市場。

翻了翻各種新聞,各種說法很多,主流評論無非也就兩個:第一,中國芯片生產製造能力跟外國差距巨大,中國芯片當自強;第二,美日歐的芯片生產能力再強,卻沒有中國的芯片應用市場。

這兩個觀點看似對立,卻分不出對錯,俱反映出了中國當前的芯片市場的現狀。用一句話表達:芯片大國,卻非芯片強國。在此觀點之上,我認為中國要想在今後成為芯片強國,首先應該正視中國芯片產業所面臨的問題,然後才能對症下藥,但不管下什麼藥,必將是一個很長的療程。

正視中國芯片產業現狀與面臨的問題

中興禁運是災難更是機會,正視行業問題後國產芯片如何借勢攻堅?

根據觀察並結合相關資料,總結起來中國芯片產業目前面臨以下幾大問題:

問題一:市場需求佔全球五成,九成靠進口。中國芯片嚴重依賴進口,中國芯片需求量佔全球50%(有些應用的芯片,佔70-80%)以上,但國產品牌芯片只能自供8%左右。2016年中國進口芯片2300億美元,比排在第二名是原油進口金額高出一倍之多。根據調研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 Inc.估計,中國使用的總價值1,900億美元的芯片中有近90%是進口或在華外企生產的。

問題二:芯片價格不算高,但專利費用高昂。從芯片上看,中國芯片廠商不管是採用ARM架構,還是使用Intel的X86價格,都需要向這兩家廠商交付一定的專利購買費用。

從消費電子來看,國產手機除了華為使用自產海思芯片,其他安卓手機只要是中、高端機型基本都搭載高通CPU。除了購買芯片的費用外,高通還向每臺手機收取專利費用。此前,魅族就與高通對簿公堂,魅族副總裁李楠稱,有100多家手機廠商都與高通簽訂了購買專利的協議。除了手機,還有更多使用高通CPU以及英特爾CPU的智能終端,需要專利授權。

問題三:芯片自給率不足,國產芯片處於低端極端。以中興為例,其基站芯片的自給率幾乎為0;光通信領域,自給率尚可,高端芯片仍需突破;智能機產業方面,自給率較高,國內產業鏈基本完善,但高端機型所需元器件仍需進口。中興所面臨的情況,是國內電子產業廠商的共同的遭遇。

問題四:與芯片巨頭差距漸小,但設計、製造等方面仍是短板。中科院微電子所所長葉甜春說:“我們在芯片設計、製造等方面確實存在短板,特別是製造環節相對較弱,部分核心技術、關鍵設備沒完全掌握,但這些技術我們都有佈局,而且與國外差距不斷縮小。”雖然差距正在縮小,但是一些關鍵技術以及生產設備短板,短時間內很難補齊。

問題五:從業人員嚴重不足,人才缺口高達40萬。芯片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相應的專業人才,但中國目前所有企業都在重點推基於模式創新的互聯網應用,高額回報與更好的發展潛江,導致大量人才流向這個領域,芯片相關的集成電路、新材料等領域卻少有人問津。根據2017年5月發佈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6-2017)數據,我國集成電路從業人員總數不足30萬人,但是按芯片行業總產值計算,至少需要70萬人。

都無法忽視中國巨大的芯片市場與未來機會

中興禁運是災難更是機會,正視行業問題後國產芯片如何借勢攻堅?

中國每年進口多少芯片?在今年兩會上,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董事長芮曉武表示,中國每年僅芯片一項就要花費2400億美元(約1.58萬億人民幣);集成電路包括其他零件,還需要2000億美元。

海關總署公開信息顯示, 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量高達3770億塊,同比增長10.1%;進口額為2601億美元(約合17561億元),同比增長14.6%,集成電路進口額佔中國總進口額的14.1%。也就是說,中國不只是芯片進口大國,同時也是增量超過兩位數的大市場。

下面,我們從消費電子領域來體驗體驗中國芯片市場的龐大。

中國現在有多少手機用戶?據美國Zenith最新研究報告,2018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將達到13億,位居全球第一。據工信部統計,截至2017年11月末,三家基礎電信企業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累計達14.1億。每部手機,至少有20個左右的芯片,其中基帶、高性能CPU以及部分無法國產化的芯片,都需要進口。

中國現在有度多少基站?2017年,全國移動通信基站總數達619萬個,其中4G基站淨增65.2萬個,總數達到328萬個。一臺通信基站中就有上百顆芯片負責實現不同功能,基站核心跟電腦類似,要實現各種功能並支持更多的手機,就需要速度更快,芯片也就更復雜。單是基站所用芯片量,就有多少?

一輛無人駕駛汽車,所用的傳感器及相關芯片數量要遠遠大於手機。一個智能樓宇項目,預計使用傳感器大概要十幾到幾十萬的樣子。相關數據機構預測,2019年中國智能硬件(包括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將達到4000億元,智能硬件數量可想而知,每個智能硬件所用傳感器芯片數量至少會有1-3個。

中國正在推動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數字中國、中國製造2025,這些將為智能硬件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同時,還有大量的企業,在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為廣大企業提供服務,促進農林牧副漁以及能源、化工、建築等生產製造業領域的全行業轉型升級。

所有互聯網/物聯網技術,全都離不開雲、網、端的支持,這些都需要底層硬件的支持,全都離不開芯片。

上面所列,存量市場是一個很大的份額,但增量市場將會有更大的份額。正是因為看到這個未來絕大的市場,國外大量芯片、雲計算等廠商才會在中國爭先恐後的搶佔市場。但是美國政府當前的做法,卻是在阻止這些廠商的發財夢。

從高通看中國廠商在芯片市場的話語權

中興禁運是災難更是機會,正視行業問題後國產芯片如何借勢攻堅?

從高通、Intel、微軟、ARM,到蘋果、亞馬遜、思科、甲骨文,沒有哪個企業不在中國積極佈局,數不完的戰略合作與項目投資。原因無他,一是因為這些商家看到了中國市場的發展機會,二是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其利潤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果沒有了中國市場,美國芯片企業乃至更多科技企業的損失至少都是數十億起。以高通而言,高通是中興手機最主要的芯片供應商,根據研究機構IHSMarkit數據,去年中興手機全球出貨量為4640萬部,超過一半的手機產品使用的是高通芯片驍龍芯片。如果每塊芯片價格按25美元計算,高通僅從中興產生的收入就接近5億美元。如果今年高通不能繼續為中興供貨,顯然就是損失這5億美元。

相比處理器銷售利潤,專利授權才是高通的主要利潤來源。財報顯示,2017年,高通處理器銷售的利潤率為17%,專利授權的利潤率為80%。僅是2017下半年,小米、OPPO、vivo就與高通簽訂了120億美元的芯片採購合同,更不用說,還有更多的國產手機廠商從高通採購芯片並上交專利費。

高通新任總裁阿蒙近期甚至還親至OPPO位於深圳的總部拜會,可見OPPO對高通的影響。在現有機型當中,僅是小米、OPPO、vivo搭載高通CPU的機型,就多達295款,主流國產手機搭載高通CPU的機型已經超過1100款。

從產業鏈來看,目前高通CPU主要供給中國市場100多家手機廠商,以及更多的移動設備廠商。三星本身具備全產業鏈能力,因為高通昂貴的專利費用,三星更多的機型開始採用自研Exynos芯片,三星的半導體生產研發能力已經很強,以後不需要再更多的向高通買單。眼下的中國市場,已經成為高通不可缺少的利潤供給地。

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國產手機存在著貶低國產芯片的情況,包括臺灣聯發科芯片也經常被廠商譏諷。事實上,高通CPU不會強太多,聯發科也不至於差到掉渣。近期就有消息傳出,oppo R17將採用聯發科 P65 芯片。

如果中國手機廠商因美國阻擊中興事件影響,在相關規定下不再繼續採用高通的CPU,高通很有可能會就此一蹶不振。高通最近的現金流不是很好,並且會在今年6月大量裁員,加上貿易戰以來在中國市場諸多不確定因素,其股價也從今年1月至今累計下跌了近25%。可以說,中國市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高通今後的命運。

給中國芯片及電子消費行業的啟示

中興禁運是災難更是機會,正視行業問題後國產芯片如何借勢攻堅?

事實上,中國的終端廠商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孱弱,即便是當前缺少核心技術,也仍舊是各大上游供應商極力討好的對象。因為沒有中國這些全球TOP10的安卓手機廠商以及通訊設備廠商,整個產業鏈上、中、下游的廠商都會受到牽連,嚴重者甚至會倒閉,蘋果的一些供應商就層因為蘋果自行供應而關門大吉。

這本來應該是產業鏈各廠商合作共贏的局面,卻因為美國禁運中興通訊,導致全球供應鏈出現合作上的危機意識。雖然全球化的供應鏈趨勢是不可逆的,但是具備先進技術實力的廠商隨時都能找個理由拒絕供應,或者是因為地緣政治等原因而不能供應。因此,打鐵還需自身硬,還是要供應鏈最大限度的國產化,才能從根本上杜絕此類風險。

擺在中興眼前的,即便中美關係緩和,也要考慮今後是否退出美國市場,以及退出後如何繼續發展的問題,這並不是單純的政治風險,與自身經營及商業模式都有絕對的關係。同樣,擺在中國所有電子消費企業面前的,是如何藉助中國市場規模這個優勢,進一步在產業鏈上做縱向後者橫向的延伸。不僅能做到下游做出優秀的成品,還要進一步參與上、中游的環節中去,以此來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

這不只是在電子行業,在其他行業同樣如此。

【王吉偉,商業模式評論人,專欄作者,關注TMT與IOT,專注互聯網+及企業轉型研究。微信公號:王吉偉(jiwei112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