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行將消失的船型屋聚落

玉龍嶺腳下躺著的黎族優秀建築技藝的載體---81間保存完整的船型屋,一度吸引了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學者、畫家和攝影師前來採風。白查村這個地處偏僻的小村莊,近幾年也因船型屋的存在而打破了以往的平靜。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行將消失的船型屋聚落

這也是一個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並存的村莊。當玉龍嶺另一頭的人們已普遍住在鋼筋混凝土森林裡時,在這裡,船型屋仍是村民的主要棲息地。該村81間保存完整的船型屋是黎族老百姓的傳統民居,是黎族人民傳統智慧的結晶。

這些船型屋形似倒扣的船體,屋頂呈圓拱形,主要由茅草鋪就而成,房簷幾乎垂到地上,這種建築便是黎族同胞世代傳承的船型屋,也是黎族的獨特發明。同樣在黎族的聚集地內,還可以見到另一種結構不同的建築,金字尖頂配上較高的屋簷,較多的室內房間和搭配的院落,卻還是能找得到竹製和茅草結構。金字屋和船型屋都是黎族的獨特建築,看似截然不同,卻在竹架和磚石之間,依稀看得見傳承與融合。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行將消失的船型屋聚落

據說船屋的由來,是黎族同胞為紀念渡海而來的黎族祖先而建,通常稱為船型屋。船型屋是黎族最古老的民居,它是原始的幹欄式的住宅,門開左右形如船。船型屋分上下兩層結構,居者沿竹梯而上,上層居人,下層用於飼養家畜。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行將消失的船型屋聚落

作為黎族千年來的建築結晶,船型屋取材簡單,卻融入不少建築智慧,講究頗多。屋子多為東西走向,大多通長約14.7米,通寬約6米,牆體厚約15釐米,屋高約3.2米,茅簷低矮。當地村民介紹稱,這樣的風格有利於防風防雨。房子分為前後兩節,門向兩端開,茅草屋中間立三根高大的柱子,黎語叫“戈額”,象徵男人;兩邊立6根矮的柱子,黎語叫“戈定”,象徵女人,這代表了一個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組成的。房屋四壁是用細軟樹枝紮成方格形後,用稻草和泥糊混合築成。一般房子分兩節,吃飯與煮飯的地方同一節屋子,另外一節屋子是睡覺的地方。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行將消失的船型屋聚落

"以前在路邊就可以見到很多船型屋,大大小小,有些修得很壯觀,正面的屋簷高高翹起,真像一個巨大的船頭。"沿著蜿蜒曲折的海榆中線,山區涼爽的風打亂了黎族青年小陳額前的頭髮。"以前村子裡有一些類似船型屋的建築,小時候只要經過這裡,父親總會對我說,這是我們黎族人永遠的家。"小陳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