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陝西書院文化

源遠流長的陝西書院文化

源遠流長的陝西書院文化

史飛翔

書院始於唐而盛於宋,原為宮廷修書、藏書之所。開元中建於朝省。據《新唐書•百官志》載,開元五年(717)乾元殿寫四部,置乾元院使,有刊正官四人,以一人為判事;押院中使一人,掌出入宣奏,領中官監守院門;知書官八人,分掌四庫書。“學士,掌刊輯在古今之經籍,以辨明邦國之大典,而備顧問應對。凡天下圖書之遺逸,賢才之隱滯,則承旨而徵求焉。其有籌策之可施於時,著述之所行於代者,較其才藝,考其學術,而申表之。凡承旨撰文章,校理經籍,月終則課於內,歲終則考最於外。”唐開元六年(718),陝西即在今蒲城和西安設立了麗正書院。開元十三年(725)改為集賢殿書院。唐代藍田學士李元通曾在縣治南建瀛州書院。另外,唐代還有兩所陝西人在外地建造的書院:一是三原人李靖建在青州府臨朐縣的孝公書院,一是永州太守長安人韋宙建在湖南衡山縣的韋宙書院。

宋代中央政府曾命令地方大辦書院,書院逐漸成為理學家或其他學者的講學之所,其目的在於自由研究學問、修養身心,這時陝西私人設立的書院較多。關學宗師張載,熙寧初曾於長安、武功等地講學。熙寧三年(1070),回眉縣創立橫渠書院,是為陝西實際意義上的書院之肇始。除橫渠書院外,宋代陝西臨潼有白鹿書院。另外,范仲淹曾在延安城東南建嘉嶺書院。

元代陝西書院亦盛。在元代13個一級行政區中,陝西是有書院分佈的七個行省之一。建有三原學古書院、岐山岐陽書院、臨潼居善書院、高陵渭上書院等八所。其中最著名者為魯齋書院和學古書院。

明初,陝西書院不甚發達。明弘治八年(1495),王恕之子王承裕因病歸裡,假三原縣北城永清坊普照寺廢院建“弘道書院”,此書院為陝西明代最著名的書院之一。翌年,經巡按御史李瀚時、提學副使楊一清提議,武功知縣宋學通於武功縣城以宋人張載講學之“綠野亭”建“綠野書院”。萬曆八年(1580),三水縣(今旬邑縣)人、吏部主事文在中掛冠歸里,在其家所在的半川府(今太村鎮文家村)創設“樂育書院”,日講內聖外王之學,學子負笈從遊者甚眾。嘉靖前後,陝西書院的發展超過前代,共有書院48所,主要分佈在關中地區。萬曆年間(1573—1620),醴泉人郭玉柱於縣城西北隅建“星聚書院”,明末時尚存。有明一代,武功縣還於邑人、工部尚書康汝楫讀書處建“東里書院”(因在縣西原之東),以納學子。明代後期,陝西境內影響最大的書院當推關中書院,為明代陝西著名理學家、教育家馮從吾創建。從遊者“幾千餘人”,地方狹小不能容納,不得不於寺東南小悉園改建。成為西北一個講學議政和培養士子的文教中心。明泰昌元年(1620),明熹宗(朱由校)即位,次年改元天啟,朝政更加敗壞。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權傾朝野。天啟五年(1625)八月,陝西的宦官黨羽迎合魏忠賢閹黨禁燬天下書院旨意,搗毀了關中書院,並把書院裡“斯道中天閣”中供奉的先聖塑像拖出去“擲之城隅”。

清初,為壓制輿論期間,對書院也採取抑制政策。詔令改書院為義學,並“不許別創書院”。當時硬性規定各省會設書院一所,其經費由政府撥給,書院山長由各省督撫學政聘請,學生由各省道員和布政司會同考核。私人慾辦書院須報官府核查,書院實際上變成了官學。到了雍正十一年(1733)才命各省城設立書院,並撥付開辦經費。“乾隆十年(1745),禮部議準書院每月之課仍以八股文為主。清代陝西共設有書院171所。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渭南五鳳書院、景賢書院,鳳翔書院,隴縣五峰書院,嵐皋燭峰書院,府谷榮河書院,涇陽味經書院,藍田玉山書院,大荔豐登書院,寧陝太乙書院,蒲城崇禮書院,興平槐裡書院,華縣少華書院等。這些書院到了清末的時候,大多發展成為近代學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