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誹謗抹黑零容忍 小鳥雲憤然起訴自媒體

近日,深圳前海小鳥雲計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鳥雲)訴北京字節跳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今日頭條)及上海極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侵權一案初審判決落下帷幕——經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判決:上海極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對小鳥雲構成侵權,判令其在今日頭條發佈道歉聲明,向小鳥雲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聲譽,並賠償維權的費用支出、名譽損失共計80,000元。

面對誹謗抹黑零容忍 小鳥雲憤然起訴自媒體

鑑於上海極鏈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今日頭條自媒體平臺運營的頭條號“科技狂人”發表文中涉及大量對小鳥雲的不實描述,導致小鳥雲企業商譽受損,從而引發此次訴訟。可以說,此次敗訴也意味著自媒體對企業落於下風。加上之前的小米訴“建華wei業”、人人車起訴“科技說說”等類似的案件,最終也是以自媒體的敗訴而告終,讓人有理由相信“自媒體很難跟企業掰手腕”一說的正確性。

此外,由於網絡傳播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提升,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網絡渠道的“輿情監測”工作,一般會設置專人專員來及時跟蹤負面新聞動態,不惜動用包括上訴等各種手段來清除企業負面信息。在此情況下,自媒體作者必然要為自己發表的言論承擔代價。

當然,或許有人會拿“樂視事件”舉例說明,最早揭開樂視網“九個鍋八個蓋”的生態投資戰略的確是一家新媒體,但如果沒有“供應商集體討債”等真實事件的發生,眾多自媒體作者對於樂視的攻擊就是“無源之水”。

因而,如“科技狂人”等自媒體之所以敗訴,就在於其寫作的依據不是以事實為準繩,而是瞎編亂造、胡寫一通。為何會這樣呢?

從源頭上來看,自媒體的消息渠道一般有這麼幾個:網絡新聞、內部員工爆料、為博點擊胡亂捏造、競爭對手提供、第三方數據、以及人物專訪等。其中,網絡新聞編輯在其中佔據大頭,利用搜索引擎蒐集企業相關內容,然後編輯成文是自媒體作者最慣用的手法。出於時間、成本等多方面考慮,自媒體很難通過採訪獲得第一手的企業資料,當然競爭對手(商業間諜)提供的材料及胡亂捏造不在其列。因而,沒有經歷新聞採編、審查把關等傳統新聞媒體的流程,自媒體發佈的內容很多經不起推敲。

另一方面,在這個“注意力經濟”時代背景下,自媒體大多以“博取眼球”“吸睛”為主要目標,從標題到內容,無一不以讀者喜好為主要基準。由此一來,“內幕”、“潛規則”等各種小道消息就有了生存的空間,畢竟,越是接觸不到的世界對於讀者而言,越有深入挖掘的衝動。並且,在眾多自媒體平臺的算法推薦等機制下,自媒體更想寫讀者願意看的內容,容易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此外,由於網絡傳播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提升,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網絡渠道的“輿情監測”工作,一般會設置專人專員來及時跟蹤負面新聞動態,不惜動用包括上訴等各種手段來清除企業負面信息。在此情況下,自媒體作者必然要為自己發表的言論承擔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