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和他的「法國夢」

作者:慕陽子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戴高樂曾說,法國如不偉大,就不成其為法國。但在經歷過上一輪全球化高潮後,“高盧雄雞”似乎陷入發展無力、社會分裂、恐襲頻發的泥潭而無法自拔,法蘭西的榮光逐漸暗淡,驕傲的法國人深感迷茫、沮喪。2017年法國大選,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唯恐民粹怪物在怨念的滋養下失控,吞噬整個法蘭西,所幸法國民眾最後選擇了馬克龍,選擇了希望。這位年輕的法國總統在就職典禮上向全世界喊出了他的理想與雄心:法國不是在衰退,而是“站在偉大復興的轉折點”,他的責任是帶領法國人“重拾征服精神”,將“繁榮、強大與自信”帶回法國,讓法國再次成為“世界的典範”,進而承擔維護“世界和平”“人類尊嚴”的使命——這種氣勢絕不亞於在法國曆史上力挽狂瀾的拿破崙、戴高樂。

“老靈魂”“情智雙高”與“反骨”

1977年12月21日,馬克龍出生於法國北部索姆省亞眠市的一個傳統、和睦的中產階級家庭,他是家中長子,父母均為醫生。馬克龍的祖母曾是小學校長,也是馬克龍的啟蒙老師。馬克龍自幼在祖母家遍讀法國文學經典,當別人還在學習法文文法時,他就整天捧著紀德、圖尼埃、格拉克的著作,“感覺年輕人很無趣”。他更願意和老師聊天,並用“遠超同齡人的成熟”和“驚人的才華”征服了比他大24歲、有夫有子的戲劇老師布麗吉特,並最終在2007年娶她為妻。所有人都覺得馬克龍年輕的身體裡其實住著一個“老靈魂”。布麗吉特目前仍表示“至今難以衡量他的深度”,甚至為他刪去演講稿中過於“晦澀”“深邃”的內容。

1999年,馬克龍來到巴黎上大學,一邊在巴黎大學學哲學,一邊在巴黎高等政治學院學公共事務。筆者和法國人交流後得知,這種“雙學位”在法國是非常難完成的,這點就充分證明了馬克龍的高智商。與此同時,他的高情商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助其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所有和馬克龍接觸過的人都對他賞識不已。因此,擁有高智商、高情商“雙引擎”的馬克龍一路受重量級伯樂賞識、提攜,在商界、知識界、政界遊刃有餘,發動政治運動一呼百應,扶搖直上走向“人生巔峰”。

更為突出的是,馬克龍充分繼承了法國人血脈裡的反叛與革命精神,用中國人的話就是“天生腦後長反骨”。他從小就立志“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最接受不了被人安排的生活。可以說,引導馬克龍人生的,唯有“自由”二字:為道路自由,不顧醫生家庭的傳統(其弟弟、妹妹均成為醫生),一心報考文學、哲學專業;為信仰自由,雖然父母均為無神論者,依然在12歲時主動要求接受洗禮成為天主教徒;為愛情自由,不顧世俗眼光和家庭阻撓追求布麗吉特;為政治自由,不惜揹負“叛變”社會黨的罵名單獨參選。這也是他為什麼敢於去啃法國改革的硬骨頭,因為在他看來人生就是自己創造的“奇蹟”。

“馬克龍主義”

馬克龍自稱“非左派也非右派”,也不是“傳統中間派”,在其自傳《革命》一書中闡述其理念是既要“根基”(racine)也要“羽翼”(aile),政策綱領中指出既要“保護”也要“自由”,演講中常用到“同時”(en même temps),因此常被政敵嘲笑其“猶豫”“無主義”。其實,馬克龍有著自己堅持的“道”,此“道”更多傳承於以法國社會黨籍前總理羅卡爾為代表的“另類左派路線”。

一是進步主義。馬克龍充分繼承了法國自啟蒙運動以來的進步主義傳統,主張“不為萬物、只為進步”。馬克龍認為,法國要進步就必須“打破左右界限”“團結一致向前看”。這也是馬克龍將其發起的運動命名為“前進”的主要原因,他認為法國目前經濟僵化停滯、政治窒礙難行,因而“不管什麼方向,必須先動起來”。為此,他指出:一要明確什麼是具有進步性的,如普世的身份認同、開放社會、環保、平權、基本福利保障、全球化、歐洲一體化、科技現代化等;二要將具體政策“置於技術層面”“少談主義,多就事論事”,方法上不拘一格,即便“攪局”“越界”亦在所不惜;三要徹底打破傳統政治分野,將政治派別劃為自己所代表的“進步、開放、包容”和瑪麗娜·勒龐所代表的“保守、封閉、排外”兩大陣營,促多數人“選邊站”。在此基礎上,馬克龍成功收歸左派,分化右派,得到多數支持的執政基礎。

二是社會自由主義。馬克龍主張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應避免犧牲部分人的利益,從而打造“融合理想與現實的法式社會主義”。一方面,擯棄法國“包攬一切”的“大政府”傳統,通過供給側改革簡政放權,鼓勵市場經濟、地方自治、公民參與和對外開放,激發產業活力和科研創新。另一方面,保留高福利、高保護的“法式社會主義”根基,警惕過激變革特別是外部衝擊。此外,馬克龍強調,經濟成果是為了優化財富再分配、消除社會分化、穩固法國價值觀,因而反對予外資過多優惠。

三是歐洲主義。馬克龍深得羅卡爾派另一元老、歐委會前主席、歐元區“教父”德洛爾“歐盟哲學”的真傳,堅信法國興衰榮辱繫於歐洲,將歐洲視為法國力量的“倍增器”,國內改革的“催化劑”,因而“將歐洲主義置於競選綱領核心”,對外演講必談歐盟。但馬克龍也認為,當前歐洲“危機深重,除根本性改革外別無他法”。他提出了一系列深化歐洲一體化的倡議,希望建立“更務實、更高效、更具保護性”“可與美國、中國匹敵”的強大歐洲。他接受“多速歐洲”現實;主張加強德法合作,發揮“雙引擎”先鋒作用;加強與意大利、西班牙等國聯盟,重塑歐盟內“權力平衡”;在此基礎上,推動各方著眼長遠,明確政治願景,加快財政、防務、教育等領域一體化制度建設。

四是多邊主義。馬克龍深知獨立性是法國以二等國家發揮大國作用的基石,且目前全球秩序正經歷深刻變革,西方面臨多重困境,曾經是多邊主義的倡導者正在持續退縮,特朗普的當選使西方共同價值觀出現嚴重裂痕,歐洲和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法國“發聲”。歐洲主義是多邊主義的一環,馬克龍上任後致力於推動歐盟在反恐、氣候變化、國際經濟治理等議題上發揮領導力。外交理念上,馬克龍繼承和發揚戴高樂—密特朗主義,不屈服、不依附於任何力量,既堅持原則又保持接觸,上任半年內外交成效顯著,使法國成為能與美、俄平等對話的一方;推動地區熱點問題上的政治解決方案,在烏克蘭、中東、朝鮮半島局勢等問題上積極斡旋;倡導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但強調“公平競爭”,主張打擊“稅收傾銷”行為;繼續充當氣候治理旗手,維護《巴黎協定》成果。

“不睡覺的造夢人”

考慮到改革成效的滯後性,馬克龍上臺後立即明確優先事項,以“百米衝刺”的速度開啟各項改革。馬克龍清楚地知道,他的機遇期也就在這五年,如果未能實現其“法國夢”,民眾將不會再給他下一個五年的機會。

目前可以說馬克龍有成功的機會,由於外部經濟環境穩定,2017年法國經濟增速有望達到1.8%,失業率降至9.4%。可以說馬克龍接盤了近10年來法國最好的經濟形勢,這使他的改革有了更大的運作空間,其支持率也在經歷斷崖式下落後回升至46%,可見民眾對馬克龍政府抱有較大希望。

近期法國《快報》雜誌有篇題為《馬克龍,夜晚》的專訪,文章稱馬克龍當總統後,愛麗捨宮再無“陰”,只有“陽”,“工作狂”馬克龍常和部長們開會到深夜。據總統身邊人稱,馬克龍可能每天只在早上七點左右睡兩、三個小時。這篇文章從側面反映出馬克龍正逐漸改變法國自由散漫、低效的行政狀態,整個社會也在被“馬克龍效應”調動。美國商會最新調查顯示,曾經熱衷抱怨法國勞動力市場不佳的在法美國商人竟因為馬克龍和他的改革改變對法國經商環境的看法,72%的高管認為法經濟將在未來2~3年內好轉,並有意願擴大在法投資。雖然法國專門有人寫文章稱他屬於典型的“睡眠高效人士”,但筆者感覺上任半年來,馬克龍的外貌和神態明顯“變老”不少。但這並沒有關係,起碼馬克龍的妻子是不會嫌棄他“老的”。而且筆者相信,伴隨著接下來的重重考驗,馬克龍會更加成熟、睿智,越發像一位擔得起法國復興夢想的“偉大總統”。

(本文首發於《世界知識》雜誌2018年第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