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其实他是个老干部

一直以来,大家印象里都以为长平之战,因为赵括的“纸上谈兵”才使得赵国丧失有生力量,最后国力一落千丈,最后被秦国所灭。其实,赵括并不是真的那么无能,他也是个老干部。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其实他是个老干部

赵括

这要从长平之战的起因说起。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赵王经过全面考虑之后决定接受城池,这引起秦国的不满。不服就打,这就是秦国的最高法。

秦昭王命秦国大将王龁率兵攻打赵国,赵王派廉颇担任大将军抵抗秦国进攻。经过数次交战,由于秦军强悍,赵军败下阵来。于是廉颇想要靠坚守城池来消耗秦军。就这样两军坚持了两年之久。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其实他是个老干部

赵孝成王

虽然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军队战斗力大幅度提高,但是其他方面隔秦国可是差了点。由于四五十万军队在外作战两年,赵国的经济,粮食逐渐撑不住了,百姓甚至都是饿着肚子为前线送粮。在这么拖下去,仗还没打赢百姓先饿死了。赵孝成王决定换下廉颇。

当年也不是赵括主动请缨作战。而是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果真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并命令赵括速战速决,赵国已经撑不住了。可以说当时赵括也是硬着头皮上的战场。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其实他是个老干部

赵国胡服骑射

赵括初到军营,军中老将都不服从于他,许多廉颇的老部将都不听命于他。由于形式危急,他当机立断,连斩廉颇八位心腹,这才把大局稳住。试想,这得需要多大的魄力与决断力。两军第一次交战,赵括亲自出战,大获全胜。可谁能想到这几万秦军只不过是白起的敢死队,目的就是让赵括以为可以乘胜追击,然后将他包围,一举歼灭。赵括怎么能想到白起战法这么残忍,竟然派几万秦军送死,再加上赵国国力不支,继续坚守百姓迟早要饿死。此时出兵是唯一的出路,再加上赵王的速战速决的军令。反正,坚守也是等死,倒不如与秦军速战速决,如果取得胜利,就能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赵括决定全军出击,速战速决。从这里也能看出,赵括出战也是迫不得已。

两军交战,粮草最重。赵括令五万精锐保护后方粮草,剩下军队全军出击。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赵括并非无能之将。赵军被围住之后,已经陷入死局。赵括组织了数次反攻虽然未能突围,但是他能数次稳住被冲散的赵军骑兵,临危不乱,这种军事素养也不是短时间能养成的。赵军的数次突围给了秦军重大打击。可是,就在秦军抵挡不住之时。谁知秦昭王居然亲自上阵,发动全国15岁以上的青年全部加入战争。他们截断赵军粮道,把之前赵括留下的5万精锐全部歼灭,然后与白起会和共同围困赵军。此时,保护粮草的赵军被增援的秦军全部杀死,否则的话这5万赵军可以与赵括里应外合突破白起的包围。而此时粮食不足,再怎么冲锋也无济于事。赵括只能坚守,等待赵国的援军。可是赵国哪还有兵力救援。在此期间,赵括也没有放弃任何机会,他安排了数次刺杀白起的行动,致使白起身受重伤。他还安排诈降,想要趁机发起反攻,可都没有起到大的逆转。不说别的,就说被围困的46天中,赵军都竞相吃战友的尸体,可是没有一个人投降,这就说明赵括的统帅能力以及宁死不屈的魄力。最后,处在生死边缘的赵括组织最后一次拼死反攻,最后被乱箭射中,战死沙场。剩下的赵军投降,结果被白起全部坑杀。

自古以来,我们都知道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其实他是个老干部

战神白起

综上几点可以看出,长平之战的失败不是赵括一个人的错,更不能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要不是赵国的国力不支,赵括也不会轻易出兵。要不是秦国举全国之力支持长平之战,赵括也不能被截断粮草,孤立无援。可以想象,进入战神白起的包围圈中,粮草断绝,就算是廉颇,李牧可能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想想赵括在那样重重包围之下,竟然让白起以秦国死伤30万士兵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不得说不厉害。白起曾说过:“长平之战秦国没有真正的赢,赵国也没有真正的输。”长平之战后,白起时常把赵括的佩剑带在身边,可见白起对赵括的佩服。与其说,长平之战是赵括指挥的失败,不如说是赵国的综合国力和秦国对比的失败。(我加一句,作为阿根廷的忠实粉,希望阿根廷下一场比赛拿到最高进球,不被淘汰,梅西牛逼)。

下一章我们谈一谈秦朝统一六国后的对外扩张。记得关注我哈。

大家有什么不懂得历史知识,可以关注并私信我,大家一起探讨。对于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面留言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