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什麼時候才真正有權利選擇春節回不回家?

中國人,什麼時候才真正有權利選擇春節回不回家?

一心網:有一種觀點認為,春運是中國人的陋習。對此,小心並不完全贊同。但是其所想要表達的思維,卻是值得不少中國人深入思考的。就是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中國人的鄉土意識始終根深蒂固,對外的擴張精神和變革意識存在一定程度的匱乏。

春節,你回家嗎?

可能多數中國人甚至想都不用想,就會異口同聲回答說,當然歸家。

那麼現在我們把問題換一換,變成:

春節,你想回家嗎?

可能多數人的答案依舊和上面的沒什麼區別,甚至還有少數人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要這麼問,過年回家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嗎?

那麼今天小心想和大家聊的,恰恰就是關於過年回家這一“天經地義”的事情。

在過去的文章推送中,小心也曾經提到過一個觀點,關於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而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進化程度上,卻始終未能真正跟得上經濟發展的速度。

這一情況反映在現實生活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年輕人在選擇行業時的高度“勢力”。不要說畢業後選擇行業和工作,即使早在高考填報志願,甚至是中學劃分文理班時,影響年輕人做決定的核心要素,都始終未能變成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愛好。而是聽老師說,聽家長說,聽朋友說,選擇某某專業和行業,未來更有“發展”。而這裡所謂的“發展”,自然就是說的賺錢更多。

也就是說,在過去長達四十年的中國社會劇烈變化後,中國人對於成功的主流價值觀,依舊集中在賺錢多少這一指標上。

同理,中國人,尤其是從落後貧窮的小地方走出來,憑藉投機也好,努力也罷,最終獲得人生命運改變後,最喜歡乾的事情時什麼呢?衣錦還鄉。甚至還因此衍生出了錦衣夜行的典故來(功成名就不還鄉,如身穿錦衣夜行,誰人知曉)。

中國人,什麼時候才真正有權利選擇春節回不回家?

近五到十年來,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高鐵開始不斷取代普鐵,越來越多的春運返鄉客流乘車環境,得到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和改善。

但是乘車環境的提升和改善,更多是集中在交通設施的硬件水平之上。而中國的整體人口基數十幾億的體量不會改變,且近幾年來每年春運的各類交通工具總乘坐人次,依舊還在不斷上升當中。

當然,這其中有一部分乘客,參與春運的目的不是返鄉團聚,而是選擇了個人或全家外出旅行。但無論如何,如此大體量的人口,高度集中在固定時間段內,在廣袤的中國土地上遷徙,這在世界範圍內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

中國人為什麼無論如何,在春節時不管相隔多遠,都一定要回家的表面原因,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對於“過年團聚”的情感寄託。而其背後的社會更深層面,又有哪些因素呢?

中國人,什麼時候才真正有權利選擇春節回不回家?

一、快速城鎮化帶來的區域發展不均衡

從1949年建國至今,中國的城鎮化提升水平,並不是一個非常均衡穩定的增長狀態。在某些特定的時間段內,中國的城鎮化率明顯提升較快。我們不妨以十年為一個週期,看看各個階段中國城鎮化率的增長情況(以下數據取自地理人文媒體山川網):

1949~1959年:10.64%~16.25%,十年增幅為5.61%;

1959~1969年:16.25%~17.5%,十年增幅為1.25%;

1969~1979年:17.5%~19.99%,十年增幅為2.49%;

1979~1989年:19.99%~26.21%,十年增幅為6.22%;

1989~1999年:26.21%~30.89%,十年增幅為4.68%;

1999~2009年:30.89%~46.59%,十年增幅為15.7%;

2009~2017年:46.59%~58.52%,八年增幅為11.93%。

大家可以看到,在建國後很漫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城鎮化率提升速度很慢。從1949年到1999年這五十年間,中國的城鎮化率只從10.64%提升到了30.89%,增幅為20.25%。但是從1999年至2017年這十八年間,中國的城鎮化率卻從30.89%提升到了58.52%,增幅為27.63%。依照中國十多億的人口基數,1%的人口也在千萬級別以上。

過去的這二十年間,是改革開放政策對於中國經濟提供紅利最多最大的一個階段。中國的大城市抓住機遇,迅速崛起,吸引力海量人口流入。而較早時期,中國大城市的落戶和購房成本都還原比今天低得多。一方面是大城市的迅速崛起,另一方面就是小鄉村的加速衰落。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不均衡,是過去二十年間造成中國大量人口如候鳥般往來遷徙,謀求生存的根源所在。

時至如今,這一情況雖然有所改善,開始有更多分佈在全國各省的新興城市崛起(一般為省會)。但是由於經濟基礎相差懸殊,這些城市的追趕之路註定還很漫長。而人生卻十分短暫,黃金工作時間不過十餘年。年紀越大,變動工作和城市便逐漸成為了一件高危高難度的選擇。

二、傳統家庭倫理觀念影響下的道德綁架

如果說老一輩的外出人員春節回家還是十分主動的一件事的話,那麼越來越多的年青一代的外出人員。之所以也參與到春運這份大熱鬧之中,並不是代表他們自身就多麼熱衷於參與春運,並且一定要做到春節時閤家團聚。

我們不得不說,過去的十年間,是春晚這一曾經最熱門過春節形式的全面敗退,同時所謂的很多“年味”的形式,也統統都被市場逐漸淘汰了。背後的根源,自然就是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並不願意對此買單。而年輕人始終都是商業消費的最核心力量。他們不喜歡的,企業自然也不會喜歡到哪裡去。

明明不喜歡,但卻依舊不得不在春節回家。原因是什麼?正是中國千百年來根深蒂固的家庭倫理觀念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大量道德綁架、家庭矛盾。

很多時候,中國人過於注重人情,重視到開始忽略是非對錯的程度。比如我們把父母不干涉子女婚姻自由這一做人的最基本底線,美化成為這是父母的法外開恩、“開明”所在。為什麼如此,因為更多數的父母連這一做人底線都做不到。所以只要能做得到的,就顯得格外“開明”,簡直就需要被樹立標兵典範了。

同樣的情況,自然在春節回家這件事上重複上演。不論年輕人因為什麼原因無法回家或不願回家,其實都較難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認同,這就是主流價值觀錯位的悲哀所在。

於是非常多的年輕人,強忍著春節回家後除了錢包無止盡縮水,每天除了吃喝就是睡,同學聚會NB吹破天,全家老少齊上陣逼婚等等中國春節特有項目。依舊只能打碎牙齒混血吞,把痛苦留給自己。

中國人,什麼時候才真正有權利選擇春節回不回家?

三、落後而僵化的國家和企業放假制度

很多人一提到中國的長假國慶和春節,第一反應就是人太多,去哪哪人多。中國的確人口巨大,但是中國的土地同樣十分遼闊。而且平常時候,我們也經常看到各類交通工具上大量的運力閒置。造成這樣的根本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人多,更是由於中國的休假制度十分落後。

這種落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每年的假期日數總數匱乏,其二是放假的方式僵硬死板。從國家層面來看,由於中國國情複雜,所以很多制度的制定都只能採取最“穩妥”的方式,而不是最“合適”的方式。

而本可以完全自由靈活放假的各年企業,礙於相關規定與限制,參與此事的積極性也非常有限。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共同把中國人的出行,全部集中在特定期限呢,最終導致類似快遞公司的“爆倉”情況。

我們可以想象,如果十一的七天假期,可以把全中國職場人分成三到四波,逐個進行放假的話。我現在中國各種交通工具和旅遊景區的使用感受,也會提升三到四倍的效果。

四、落後生活方式與高速發展物質條件間的矛盾

春節回家本身並不能算作陋習,但是回家之後有意無意間炫耀攀比,卻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陋習。

對於不少的返鄉人而言,春節回家的一大必做之事,就是必須參加各種朋友或親戚聚會。雖然這些人可能一年到頭撐死了就是春節酒桌上見上這麼“可憐”地一面。但是隻要還有一口氣在,就必須將裝X進行到底。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是一部分人的想法。而另一部分人的想法則是:有錢最好,沒錢借錢,只要回家,必須裝X。雖然不少的中國人物質生活條件近些年提升很快,但是生活方式和人生觀念依舊非常落後。並不能從自己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反而在一次次地比較當中,獲得十分虛無縹緲的虛榮心。

中國人,什麼時候才真正有權利選擇春節回不回家?

中國人越來越有錢了,這是全世界人民都眾所周知的。

但是很多類似“春運”事件的中國特色之上,我們依舊可以看到中國人在思維和精神上的匱乏和焦慮。依舊有十分之多的中國人,不能及時更新自己的思維方式,依舊沿用落後的人生思維和生活方式,來面對全新的時代和社會。

中國人,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理解和尊重價值觀的多樣性,才是由富轉強的轉折真正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