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在仁安羌大捷被遠征軍救出,後來卻隻字不提?原因令人氣憤!

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少有的一場大勝利,其中還救出了英軍的一個師,但是雖然如此,英國人對戰爭的描述卻前後不一,甚至自相矛盾,原因為何前後不一?

英軍在仁安羌大捷被遠征軍救出,後來卻隻字不提?原因令人氣憤!

遠征軍雕塑

1942年4月17日到19日,孫立人將軍率領的新三十八師第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上校,指揮部下官兵一千多人,帶著迫擊炮四門、重機槍十二挺、輕機槍八十一挺和步槍五百六十六支,在緬甸西部的仁安羌油田打敗了擁有山炮三十六門、速射炮二十四門、高炮十六門、裝甲車四十八輛的日軍,救出了被困在仁安羌油田內頻臨絕望的英一師少將師長斯考特及官兵六千七百八十三人,以及坦克五十八輛、炮百餘門、汽車三百多輛,還有很多之前被日軍俘虜的英美軍人、傳教士、記者等五百七十二人,繳獲了大批武器,打死日軍官兵一千二百多人,創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寡擊眾、以少勝多的奇蹟。這一仗,讓中國軍隊揚威世界、轟動英倫!

英軍在仁安羌大捷被遠征軍救出,後來卻隻字不提?原因令人氣憤!

孫立人和史迪威

當時在緬甸擔任英緬軍第一軍軍長,之後升任英國參謀總長和澳大利亞總督的斯利姆元帥在這次戰鬥結束之後,親自向孫立人將軍和劉放吾熱烈地表示了感激之情,並在他所寫的《反敗為勝》一書中這樣描述道:“中國軍人是出色的勇士。他們在緬甸的仁安羌戰鬥中不但打敗了十倍於自己的敵人,救出了頻臨絕境的英軍,而且在戰爭史上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寡救眾。出奇制勝的奇蹟,是一個不朽的典範。在那次作戰中,孫立人將軍和劉放吾團長都展現出了中國軍人的優良傳統和品質,他們沉著勇敢,有過人的智慧和膽識、遇事冷靜、處事果斷、戰術靈活、指揮巧妙,都是優秀的指揮官。尤其是孫立人將軍英勇善戰、樂於助人,維吉尼亞軍校應以孫立人將軍為榮。他們在任何國家,都是最好的指揮官。”

英軍在仁安羌大捷被遠征軍救出,後來卻隻字不提?原因令人氣憤!

孫立人和英軍指揮官

這一段描述可以說是不吝讚美之詞,充滿著對中國軍人的佩服和感激之情!但是後來的英國曆史學者就變了。英國一位記者叫亨利-莫爾,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曾經在緬甸戰場皇家印度炮兵部隊當過上尉,他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重大戰役》一書中,既沒有寫到緬甸保衛戰和反攻緬北,也沒有寫到仁安羌大捷。英國的另一位作者巴茲爾-亨利-利德爾-哈特在所寫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竟然也沒有寫緬甸保衛戰和反攻緬甸這兩次大的戰役,也是沒有提到仁安羌大捷,這著實讓人憤慨和遺憾!

英軍在仁安羌大捷被遠征軍救出,後來卻隻字不提?原因令人氣憤!

劉放吾將軍

其實原因也不難理解,在整個二次世界大戰中,除了在英國本土,英軍的表現並不好看,沒有表現出作為一個老牌的帝國主義應該具有的風骨和堅韌。尤其是在緬甸和日軍的作戰中,英軍一直都扮演著拖後腿的角色,而諷刺的是最高指揮官卻又是英國的,導致很多時候中國軍隊的實力不能完全發揮,有些錯誤的指令卻必須去執行!如果寫在書本里讓後來人看到,豈不是太沒有面子了?但是作為曾經救過如此多英國兵的仁安羌大捷,也隻字未提,這就有點太過狹隘了!難道救命恩人也能忘掉?那麼他們信仰的上帝會原諒他們如此下作的行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