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科举大案",改变了两个大才子的人生!

在科举时代,有约定门生和门生的说法,所谓门生,就是作为主考官选中了某个考生的科举文章,使得其榜上有名,从而成为了实质上的师生关系,之所以要这样,一方面是出于加强已方在朝廷中的势力,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一旦自己落败,也好有人替自己说情或者接替自己斗争下去。

虽然可能在此之前他们并没有教与学上的关系,甚至从未谋面,但这并不影响成为门生与恩师的师生关系。而约定门生则要比门生更有档次,而是某个主考官在不经意间遇到某个考生,通过了解断定此人必定榜上有名,从而抢先一步,确立了师生关系。但这种关系往往风险太大,如果泄露,很有可能演变成一场"科举大案"。封建王朝对与科举挂钩的案子往往都是从严处理,马虎不得的。之所以会这样,则是因为约定门生会给人一种此考生之所以上榜是走了后门,贿赂了主考官,从而造成了已内定的假象。一旦出现这种假象,统治者往往不敢掉以轻心,即使事后证明是子虚乌有的,但作为约定门生对象的考生其科举生涯便宣告结束,更不要说进入仕途了。而当事主考官轻者贬官,重者也是仕途宣告结束。在明朝弘治时期,就发生过这样的"科举案",案件的主角是考生徐经,主考官程敏政,还有一个配角,叫唐寅,即唐伯虎是也。
一场"科举大案",改变了两个大才子的人生!

唐伯虎作为有名的大才子,还没参加考试就断言自己必定会榜上有名,表现出了对自己才气的自信。事实证明他的自信是有道理的,因为主考官程敏政审阅了所有考生的文章后,选出了最为优秀的一篇,大喜过望的同时断言此必是唐伯虎的文章。这句话不说还好,一说便被他的政敌抓了口实。原来,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考生的试卷交上去之后都会把名字一栏给遮挡住,以避免某些主考官偏心,从而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而程敏政的这句断言则让人误以为他和唐伯虎有什么不正当的约定,程敏政肯定把试题提前泄露给唐伯虎了,不然怎么知道是唐伯虎的卷子呢?程敏政的政敌们本着不怕事大的原因,把另外一个答题也很精彩的考生也牵连了进去,事后却证明这个被牵连的考生才是主要肇事者。
一场"科举大案",改变了两个大才子的人生!

此人名叫徐经,在去北京的路上与唐伯虎结识,十分仰慕唐伯虎的才学,从而和其成为了朋友。在路上唐伯虎就十分自信的告诉徐经,此次的状元非他本人莫属,徐经对此深信不疑。本着不落人后的缘故,徐经到京后,仗着自己强大的财力,买通了程敏政的书童,从而提前得到了考题。没想到因为程敏政的一句话,却让这件事泄露了。在三法司的严格审判下,徐经交代了自己的犯罪事实,从而也证明了他才是这次"科举案"的主角,唐伯虎事先并不知道,属于受牵连的配角。

前文说到,历代统治者对"科举案"都十分重视,所以虽然唐伯虎是无辜受牵连者,却也受到了极为严重的处罚,被贬到浙江做了一名小吏。而主角徐经则被取消了所有功名,并被永久剥夺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主考官程敏政虽然并没有泄露试题,却有管教不严之罪,所以被皇帝罢官,贬回了老家。从这次科举案来看,程敏政是十分欣赏唐伯虎的,有意让其成为自己的门生。本来这无可厚非,坏就坏在他忘乎所以,忽略科举是皇帝的"末梢神经",居然在公众场合就断定那篇精彩的文章是唐伯虎的,从而才引出了这次"科举大案"。
一场"科举大案",改变了两个大才子的人生!(图片来源:百度)


事后,眼高过顶的唐伯虎自然对所谓的小吏看不上眼,所以就拒绝上任,从此流连于烟花场所,寄情于山水与诗画之间。从此,历史上少了一名官僚唐伯虎,却多了一个叫唐伯虎的画家和诗人。而徐经大难不死之后,也对科举彻底失望,别告诫他的子孙后代不得涉足科举和官场,一门子心思放在商场上。也是因为他的这一告诫,让历史上少了一个官僚徐霞客,却多了一个叫徐霞客的地理学家和旅游家!著名的《徐霞客游记》便出自徐霞客之手,被誉为是中国历史最为详细的地理图志!为何会这样说呢,因为徐霞客是徐经的重孙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