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同学:人生短暂,选我所爱(上篇)

导语

第一次与K同学通话,就感觉这是一个淡定而自信的男生。高中放弃竞赛班决定赴美留学,再到转专业、实习、在美找工作,一路走来,他不断地主动放弃,不断地重新选择。而难能可贵的是,他对每次选择,都如此地笃定而自信,少有纠结。尊重自己的喜好,探索自己的兴趣,最终向自己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K同学:人生短暂,选我所爱(上篇)

懂得放弃才能全力以赴

K同学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个以小商品市场闻名于世的城市。那里满是白手起家的生意人,敢于闯荡的企业家和精明能干的商人。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K同学,身上也烙印着义乌人的特质:聪明,有主见,有计划,敢闯敢吃苦

他的第一次大闯荡就是赴美读本科。最初冒出出国读书的念头还是在高二学年。“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就无比坚定地给自己下了决心,并默默地开始找资料了解出国所需的准备”。按他自己的话说,这个念头甚至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其实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心境和经历,我还是很能理解,甚至有些庆幸做了这项决定的。”

K同学高中就读的是金华一中,浙江省的重点中学之一。凭着扎实的基础和聪明的头脑,他被分在了竞赛班——一个被学校寄予厚望的班级。除了正常的高中课程外,几乎所有的课程时间,包括寒暑假,都统统用来学习奥数。

那时的K同学还挺乐此不疲的,因为身边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学霸。学校老师不停地鼓吹竞赛得奖和名校保送名额的关系,使得班上所有学生都沉浸在忘我的拼搏氛围中。

直到有一天,K同学突然迷茫了:

现在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上最好的学校吗?

就算上了,然后呢?

没日没夜所学的是自己好奇的知识吗?

对未来,除了升学以外,有任何一点别的打算吗?

五个问题抛出,这时的K同学才意识到,这种盲目的忘我拼搏无非是在追随其他人的脚步,复制他人的成功,却掩盖了内心真正的渴望。

当时的K同学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退出竞赛班。

这个决定让老师大跌眼镜:竞赛班,名校保送名额,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怎么就随随便便放弃了呢?于是老师们一个个来找他谈话,希望他不要一时冲动。

但对于这个决定,K同学有过远超于同年龄孩子的思考:

首先,竞赛并非我的激情所在,同时我也答应自己,在将来选择专业时,不能在毫不了解实际情况和自身兴趣的时候就草草签了‘卖身契’。

其次,我越来越不能接受拿学习成绩作为评价人的唯一指标。从小到大我在这种体制中因为成绩得到了许多认可,而我不觉得仅仅做到这一点就有多了不起。或许看来有些矫情,但我真的希望在十八岁能到另一个环境考验自己,看看在成绩不是唯一指标的地方,自己凭综合素质是否还能够一样出众。

最后,我想世界那么大,何不去看看?

这番逻辑清晰、成熟理智的话,让前来说服他的老师们哑口无言,也成功说服了K同学的爸妈。K同学的爸妈是非常开明的那一种,他们相信儿子的判断力,同意了他的决定。

出国读书,去哪个国家好呢?K同学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美国。初中的时候,K同学去过美国,比较喜欢这种年轻、有活力的文化。而且,美国的大学有3500所之多,专业也多,选择面广。但美国本科的申请非常复杂,若是一边准备高考,一边准备申请,最后可能两边都抓不住。

于是,K同学做了第二个大胆的决定,放弃高考,专心准备出国的考试和申请。

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全身心投入标化考试的K同学自学托福拿到了106分,SAT 2180分。这个成绩在当时还算不错,但距离顶尖的名校还略有差距。考试分数不够,文书写作来凑。希望通过文书作为突破口的K同学找到了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严老师,严老师的建议简洁明了——树立个人品牌。

严老师非常的专业,总结出了一套方法论来打造个人品牌。

首先她让我梳理了我过去的经验,看看我在哪个方面有较多的积累;其次,会关注我的父母的职业——我的父母都是银行的,所以我对经济有着从小的耳濡目染;另外,生活的城市也是个人背景的一部分,义乌以发达的小商品市场著称,可以提供给我很好的市场调研机会。

于是,在严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对市场经济进行一些探索。也很顺理成章的,我选择了经济学作为我的专业。在选择学校上,严老师建议我通过ED、EA来冲刺更高名次的学校。当时ED了我的女神校莱斯大学,也EA了一些公立学校,很幸运的是,最后被女神校录取了。

莱斯大学的初体验

K同学的女神校莱斯大学(Rice University),是2018年U.S.News排名第14位的名校。相比人数众多的大U,K同学更喜欢小而精的莱斯大学,一个年级只有1000余人,教授和学生的关系更紧密,更有助于国际学生融入新的文化。这和K同学的性格不谋而合,一个待人友善,喜欢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学生,确实更适合温和的莱斯大学。

莱斯大学博采众长,集「好大学」该有的特点于一身:在学术上以治学严谨的普林斯顿大学为模范,在宿舍管理系统上则效仿英国牛津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在建筑风格上又与地中海式的斯坦福大学相仿,而在价格上,莱斯大学更像是美国的一般公立学校。

最令人惊喜的莫过于莱斯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如果看过《哈利波特》就很好理解了,《哈利波特》里有4个学院(格兰芬多、赫奇帕奇、拉文克劳、斯莱特林),每个学院都有一栋独立的宿舍楼,而在莱斯,有11个学院之多!

每个学院有自己的标志、旗帜,有自己的传统和文化,甚至有自己的「宪法」「议会」「主席」「秘书长」等等,俨然一个小社会。每个学院又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学院而感到骄傲。所以莱斯大学也被公认为「全美感受最好的大学」。

回忆起校园生活,K同学一脸的幸福:

我在入学第一周的时候,就深深感受到了住宿学院制的好处。

新生入学后,有一整周的Orientation Week,活动非常有意思,就是探索学校及周边。我们的分组就是按住宿学院来组队的,每个队伍有自己的名字和口号。学长们会分配给每个学院一张列表,需要根据列表中的内容,在学校及周边找到对应的东西。

比如,找校长一家人合影,找一条和学院名字一模一样的街,抓一只松鼠,搜索冰淇淋店里所有口味的冰淇淋等等,非常有意思。每个学院的新生,也因为共同的目标,很快熟络起来。之后在住宿区看到彼此,也就不再陌生。

由于莱斯大学的学生人数比较少,每一届也就1000余人,学生得到的关注度就很高。大部分的学校在开学前就要求学生在网上选好大一第一个学期的课,而莱斯大学在Orientation Week期间安排了每个院系的宣讲会让学生们了解情况,同时有无数的Academic Planning Session让学生有机会一对一地与学长学姐和教授座谈,直到选出适合自己的课表。这对刚进入大学,大多尚且迷茫的新生意义很大。

这样的关注度完全超出了K同学的预期:

学校小,和教授的关系就会比较亲密。如果想做研究,可以直接和教授提出,会得到很多机会。要借用学校的实验室也很容易。而且一个年级的人互相都认识,很容易结交朋友,中国学生不会只跟中国学生玩,反而是和各国学生的关系都很好。

K同学的室友就是一个印度裔的美国人,两人一个宿舍,关系非常好。室友是个标准的大学霸,有多学霸呢?当时K同学的室友读的是莱斯大学和Baylor医学院的联合项目,本科Pre-med毕业后就直接读Baylor的医学院。这所医学院一届也就招10多个人。

要进入医学院有多难呢?全美3500+所大学,只有200多所医学院,其中50%的申请者,有3-4年的工作经验。另外,就读医学院还要求有一定时间量的工作经历、实习经历和义工经历才能被录取。而K同学的室友,在高中时候就开始进导师的实验室做实验了。而且,室友不仅自己读书非常努力,还一直激励K同学刻苦学习。

我和室友经常一起去图书馆自习,忙的时候,真的是除了吃饭就是读书,甚至在图书馆熬夜。优秀的学校里总不乏这样比你聪明,还比你更刻苦的人,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成长非常地快。

莱斯大学的学业压力不小,但K同学很明智地在高中时候就修了8门AP课程。

我在12月中旬拿到了ED莱斯大学的录取通知,就意味着我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于是咨询了严老师,可以再做些什么。当时她推荐我参加AP考试,建议考4-5门就够了。我比较贪心吧,一下子考了8门,包括微积分、化学、物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心理学,文科理科都考了一些。到校后转换了莱斯大学34个学分。

有了这个基础,要跟上美国的课程节奏,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况且,莱斯大学的学术氛围很浓厚,又坐落于相对地广人稀的休斯顿,不会有那么多的灯红酒绿来影响学习,学生们很容易进入学术状态。

莱斯大学让K在初到美国的日子惊喜而温馨,在绿荫环绕的美丽校园里,K微笑地看着自己的梦想生根发芽。

注:被心仪的莱斯大学录取后,K没有停止探索自我和探索世界的步伐。下周我们将继续为大家分享K同学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