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8小時,損失5小時,我們的工作時間哪兒去了?

每天因打擾而產生的時間損失約為5.5小時,按8小時工作制算,這佔了工作時間的 68.7%。

為什麼有的人兩年升一次,有些人還在原地轉了730圈?時間同樣在過,有些人一邊忙碌一邊興奮,他們的職場在快跑,在前進。

掏空一個人的,並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忙碌的同時卻毫無收穫:這麼忙,我到底做了多少工作?有進步嗎?該怎樣改變?

我自己本身的工作性質就是運營,這類的工作是很瑣碎的,而因為公司的員工短缺,我還仍兼職著助理的崗位,這一段時間我都在困擾著,沒有辦法正視我的工作狀態,往往加班忙碌了一天,晚上對自己覆盤時,發現真的沒幹什麼正經事而。我感覺慌了,雖然剛剛工作,但是還是焦慮。

每天上班8小時,損失5小時,我們的工作時間哪兒去了?

這還只是工作,還不提被各種資訊、信息打擾,比如我打開微博,只是想搜索一個事件,結果一堆信息撲面而來,只要稍微有一點好奇心,就會被吞沒進去。

每天上班8小時,損失5小時,我們的工作時間哪兒去了?

卡爾·紐波特認為,高質量工作產出=專注度 x 時間。所以,有時候我們看起來很忙、每天加班到深夜,也可能沒有什麼產出。

如何才能從“偽忙碌”的狀態中抽身而出?

碎片化的時間裡如何才能專注重要複雜的工作?

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關鍵在於深度工作。

01什麼是深度工作

根據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的說法,深度工作指的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能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比如,不受干擾地用兩個小時完成一篇文章;

關掉手機整合銷售數據做完幾張圖表......

總之,當你在進行深度工作時,你會發現,自己心無旁騖,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對時間的流逝毫無知覺,思維飛快運行,手指不停敲擊鍵盤,即便是一項複雜的工作,也能夠快速、高質量完成。

而與深度工作相反的,則是浮淺工作,指的是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工作,往往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開展。此類工作通常不會為世界創造太多新價值,且容易複製。譬如回郵件、開會等工作。

每天上班8小時,損失5小時,我們的工作時間哪兒去了?

02如何深度工作

如何深度工作?這裡有三個建議:1.明確自己的工作類型;2.根據類型選擇適合的深度工作哲學;3.掌握一些深度工作的技巧和原則。

1.明確工作類型

對所有的工作用一刀切的工作方式是不對的。由於工作類型不同,所以進入深度工作的方法也不一樣。

比如,很多工作方法會讓我們對時間做切割,專門闢出大塊時間來做深度思考。可如果你是一名用戶運營,需要時時刻刻與用戶保持聯繫,實時反饋用戶的建議,這個方法對你的適用性是很低的。圈外的課程運營同事,每時每刻都有在學習的用戶來找他們,根本無法預留大塊時間。

所以,你先要知道,自己的工作屬於什麼類型,然後找到合適的方法:

如果你從事的是藝術類工作,比如文案、設計等工作,創作會佔據你工作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那麼深度工作的核心就在於如何擠出一個較完整、不被打擾的時間。

如果你從事的是社交類工作,譬如運營、客戶執行等,那與用戶、客戶保持頻繁的聯繫佔據了很多工作時間,而且這些事情都不可控,你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從碎片化的浮淺工作快速切換到深度工作。

如果你屬於管理類工作,那麼可能你一天的工作安排得非常滿,既需要思考公司戰略、制定公司目標,也需要參加大大小小的會議、回郵件、做決策等,因此如何合理分配時間是最關鍵的問題。

2.選擇深度工作哲學

藝術類深度工作方法

1)時間分段法

將某一段明確的時間用於深度工作(這個時間往往大於半天甚至一天),其他時間則用於做其他事情。

比如用一個星期的時間不做其他事情,專心於深度工作,完成一本書,或者一幅畫。

心理學家榮格會在一段時間內去隱居所隱居,每天鎖在一個房間裡,不受干擾地創作。而其餘時間,則在蘇黎世度過,去診所給病人看病、去大學講學聽課。

每天上班8小時,損失5小時,我們的工作時間哪兒去了?

我寫過一本評價還不錯的書(人稱小黃書),那是辭職之後、創業之前寫的,那時候就是專門闢出了1個月來集中完成書稿,每天只看一次手機,非常高效。後來很多出版社跟我談第二本書,雖然一直有想法,但大半年過去了,都沒有什麼進展,可見集中時間對於藝術類工作的重要性。

2)摒棄最小化法

摒棄或最小化浮淺職責,把不重要的浮淺工作直接摒棄,從而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社交類深度工作方法

社交型的工作,往往需要時時刻刻與用戶、客戶保持聯繫,因此,工作時間往往會被切割成無數個碎片,而隨意切換法往往能夠幫助他們快速在不同任務間切換。

也就是說,在日程安排中隨時可插入深度工作,只要有空閒時間,就能立刻轉入深度工作模式。

這種方法需要經過刻意練習,使頭腦能夠從浮淺與深度模式之間快速切換,可能會削弱有限的意志力儲備。但是,也是有一些小技巧的。

比如,你可以縮短深度工作所用的時間,將其拆分為多個小任務,做成一張checklist,隨時檢查自己做到哪裡。每完成一個步驟,則標記清楚,這樣當從浮淺任務切換到深度任務時,可以對照checklist在空閒的時間裡完成一兩個小步驟。

每天上班8小時,損失5小時,我們的工作時間哪兒去了?

舉例來說,你需要做一份用戶體驗提升方案,方案需要5個小時,但你沒有5個小時整塊時間。那麼,你可以把方案做個細分,比如按照用戶在產品中的流程,分成5個環節,這樣每次需要1個小時,完成一個環節之後,你再去處理這個過程中產生的一些用戶溝通消息。

3. 建立深度工作準則

除了不同類型用到不同的工作方式以外,還有一些小技巧也非常有用。

1)警惕“時間黑洞”

最小阻力原則認為,人的大腦傾向於做更容易的事情。當我們在深度工作時,大腦處於低刺激、高價值的狀態,但當認知上遭遇到挑戰、困難時,大腦便傾向於轉向高刺激、低價值的活動中,例如刷微博、看微信文章等等。

想要從“時間黑洞”中走出來,需要你時刻保持覺察,一旦意識到你正在進行的事情脫離了自己的目標和計劃,就趕緊撤出來,將思維拉回正軌。

怎麼把自己從時間黑洞中拽回來、拉回正軌呢?最有用的方法是,給優先性很高的深度任務,設置一個硬性的截止時間,甚至公開時限,向同事承諾下午兩點給到對方,通過這種方法,可以把你的注意力拉回到工作中。

2)適當休息,快速恢復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注意力復原理論認為,想要保持專注需要自主性注意力,而注意力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用光了,想要保持專注就很困難了。一旦注意力耗盡,我們就會自動進入默認設置,即,選擇更輕鬆、更能夠帶來刺激的事情。

從生理角度來說,一個人不可能一直保持深度工作,所以,你不要苛求自己一直保持專注,你完全可以在深度工作一段時間後,獎勵自己,吃吃水果,喝杯咖啡,放個空,看看窗外,這有利於恢復你寶貴的注意力。

但,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獎勵自己看手機,很多人以為看手機是一種放鬆方式,但實際上,大腦一旦習慣了分心,就很難擺脫這種習慣,當你想重新進入深度工作時,大腦已經很被剛剛刷到的八卦、朋友分享的文章佔據了帶寬,這不是放鬆,而是讓自己更累。

3)抑制環境,斷絕干擾

深度工作對外部環境也有很大的要求,你需要把誘惑移出自己的視線:比如把手機關機、刪除某些應用、關掉消息通知等等,這些強硬辦法都能夠幫助自己進入專注狀態,這些事情不需要意志力,卻增加了你想要分心的阻力。

把有限的心智能量用來做更重要的事情,才是我們需要刻意練習的能力。

本文部分內容來源:圈外孫圈圈(ID:iquanwai)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管理的常識”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