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頂滴水大殿上的鴟吻和神獸

菩薩頂滴水大殿,正脊兩端雕塑的獸頭,叫鴟吻。傳說,龍生九子,即龍與別的九樣靈獸交配後繁衍出九個混血兒,它們的名稱分別是:貝履、霸下、狻猊、椒圖、睚眥、嘲風、鴟吻、螭首、嚌吻。他們不僅外貌不同,性格也不同。據說,這九子之一的鴟吻住在南海,他能噴水成雨。漢武帝時,因宮殿經常發生火災,於是依照“術士”們的說法,在宮殿的正脊兩端裝飾鴟吻即可鎮火。由此看來,滴水大殿正脊兩端雕塑的兩個鴟吻,目的是為了防止火災。但鴟吻的背上還插有一劍。相傳,這把寶劍是許遜(2 3 9—3 7 4年間晉道士,字敬之,汝南人,學道於吳猛,曾為旌陽縣令,晉室棼亂後,棄官東歸,周遊江湖,傳說東晉寧康二年在南昌西山舉家4 2口拔宅飛昇。宋代封其為“神功妙濟真君”,世稱許真君或旌陽)的劍。鴟吻背上之所以插許遜的劍有兩個目的:一是防鴟吻逃跑,取其永遠噴水鎮火的意思;再就是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這裡又取避邪之意。

菩薩頂滴水大殿上的鴟吻和神獸

滴水大殿垂脊的一排神獸順序是(由下往上):仙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嚌吻。其中龍、風象徵著和諧祥瑞。天馬、海馬在我國古代神話中也是吉祥的化身。獅子代表勇猛威嚴。把這些神獸依次排列在垂脊上象徵著吉祥安定,消災滅禍,還含有主持正義、剷除邪惡之意。在五個神獸前面的“仙人”騎著鳳,傳說此“仙人”是閔王因暴虐而走投無路被日曬的形象。最後邊的一個叫嚌吻,由於它好高騖遠,所以把它放在這裡,正如龍的九子之一貝履,因為它力大無窮,就讓它去馱碑一樣,各盡其能罷。“神獸”最多的是十個,它們的順序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猴)。由於在佛教裡,奇數表示清白,所以在殿脊上裝飾的神獸一般是奇數。到了明清兩代更有明確規定,神獸要用單數,一般最多九個,因而在全國除故宮太和殿用十個外,其餘都是奇數。相傳,將“仙人”、“神獸”裝在垂脊上,除考慮建築力學的需要外,主要是一種“厭勝法”(古代方士的一種吉祥象徵,謂以詛咒能制服人或物)。這在封建社會是一種吉祥的象徵,但在今天看來,卻為這些古建築增添了一分神奇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