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中國的所謂腐敗文化

​每個人都在赴死的路上。————嶽鑫 《德安斯格拉》

其實這樣的話,古人也說過。那是在晉朝的時候,在中國的北方,拓拔鮮卑的首領拓跋猗盧統治之下,整個部落的人排著隊去什麼地方,好奇的漢人問“何往?”答曰:“往赴死。”因此漢人對鮮卑拓拔部族的法治感到十分震撼。探究其中原因,還真不是教化到位,反而是因為動不動就族誅,所以為了不拖累其他人,恐怕才會成群結隊,走向屠宰場。然而極端的法制,可能引發腐敗的反彈。

與此相反,後世亂世中的鮮卑政治又以極端的腐敗著稱,包括高歡這樣的人物都不能面對,反倒是一度窮困潦倒的宇文泰,尚能有所革新,其實真正的原因卻是因為北周較之北齊太窮了,沒錢搞大腐敗而已。

事實上,如果結合全球歷史來看,鮮卑人的崛起,使得一部分匈奴人西遷,還有一部分融入了鮮卑,而鮮卑內部,也有拓拔、宇文、慕容、段等等部族,他們廣泛的分佈於西伯利亞,包括今天中國東北、西北和內蒙古、山西北部等地。總體來說,拓拔一族在鮮卑世界裡擁有崇高的地位和影響力,但是其他大姓在中原地區則一度居於上風。

雖然羌、氐、胡(羯)、匈奴、鮮卑號稱五胡,但是這個鮮卑對於中國的影響,遠遠超越其他民族,而鮮卑又是歐亞大陸上最為恐怖的力量,諸如北魏、隋、唐、柔然、突厥、遼(契丹)、金(女真)、吐谷渾都直接或者間接的與他們有關。

昨天與家兄聊起,一個國家的腐敗,我認為腐敗是一種文化,也衍生出了政治的秩序,甚至還是真正托起中國消費的力量。

不久前,我在網上看到了北朝時期的重裝騎兵實物(收藏於俄羅斯),感覺十分震撼。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鮮卑人較之中原人具有超強的戰鬥力,整個裝備雖然出現在筆畫上,但是見到實物還是嚇到了,居然如此完善,事實上鮮卑人也被認為是馬蹬的發明者,但是能生產重裝甲,意味著需要較高的冶鐵水平,鮮卑人的武器很少流傳至今,也是因為鐵容易鏽蝕。鮮卑貴族擁有這樣高級的裝備,意味著較高的經濟水平,那麼到底是富有產生腐敗,還是貧窮產生腐敗呢?這個問題至今困擾著我們。

聊聊中國的所謂腐敗文化

關於腐敗,除了因為人民可能不能在短暫的和平中,轉變對財物的觀念,要知道戰爭時期,能搶就搶,能騙就騙,國家沒有秩序,人們只能自力更生,搞點男盜女娼,所有這一切在和平年代,就是腐敗的基礎,這也是一種秩序甚至規則,避如拿錢辦事,酒桌上見真情。

說到酒文化,漢人早年在周禮等文化中,是很有講究的,3並不同於今天的喝大酒的文化。北方人喜歡喝大酒,南方人喜歡喝小酒,一定程度也是地域差異的影響。北方苦寒之地,喝大酒才能暖身,南方悶熱,反而少一點就可以了。但是能飲,意味著在酒桌上可以保證更高的清醒度。酒場即戰場,很多事情確實也是通過酒席文化而化解,避免了動刀動槍的激烈對抗,還有就是即使鴻門宴,也是因為把敵人喝倒後,更方便動手而已。而且考慮到東晉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戰爭頻繁,喝酒吃肉,很多場景其實也許吃的是人肉,不喝酒也未必多好吃。而且現在的科學發現,很多人的骨頭裡可能包含極其可怕的病菌,吃人肉會瘋根本不是什麼傳說,而是科學事實。但這就是那個風控的亂世,所帶給人們的,毫無安定幸福。一部分人,藏身在莫高窟等地,以開鑿巖壁,建設佛像,來規避亂世。今天,從大同到洛陽,到莫高窟,我們看到很多的遺蹟,這就是他們那些人對於亂世的態度。

另外一個角度,亂世人法治意識就更差了,官場腐敗滋生就更加直接。而且這些文化和潛規則,最初一代代遺傳下來,深刻影響著隋唐的政局。比如李白的縱酒天下皆知,他自己一個人也喝得不亦樂乎,寫到“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還有杜甫也寫到“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飲酒是這些詩人、文人和政治工作者生活的一部分,關於現實,那是個永遠不會滿足的傳說,而腐敗自來如影隨形,從來不曾遠離大唐。我們要知道李白所處的年代,可是盛唐頂峰的開元盛世,他所稱頌的是唐明皇與楊玉環最得意的那些年。但是因為幾個關鍵人的就業,比如安祿山、史思明、楊國忠等等,腐敗和裙帶關係是導致盛唐突然出現大亂的關鍵。國家對於權力失去管理,腐敗滋生侵害著國家的正常肌體,短短唐玄宗一代未盡,形勢便急轉直下,至於那個偉大的長安,不管有多少豪宅大院,有多少等待做官的天才詩人墨客,都不足以化解危機。而且,那還是一個有科舉的時代,科舉打通了部分中下層知識分子上升的渠道,文治社會可以達到空前和諧,但是科舉之外,在帝國北邊的武裝力量之中,野心家仍然可以上位,安祿山不僅出身卑微,而且根本沒有與皇朝擁有任何的血緣,但因為腐敗和所謂破格提拔,卻掌握了帝國的部分軍權。在唐明皇提拔他的時候,想必也有很多所謂“創新”在突破制度。可是任何對於制度的侵蝕,都隱含著對於帝國根基的動搖。

如果我們以後代的宋朝為例子,至少宋朝在吏制上的管理,是有口皆碑,登峰造極,即使我們今天拿出諸如蔡京、秦檜等人的書法,也會驚歎,原來他們都是真正的書法家。而在軍中,岳飛、辛棄疾、文天祥等武將,也同樣寫的一筆好字、好詞、好詩!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宋朝所要面對的問題和唐朝又不太一樣,腐敗的位置也不太相同,至少皇帝對於宋軍的掌握還是十分到位的。

但是宋朝卻面對著強大的遼、金、蒙古、西夏。那些鮮卑帝國的殘留物先後崛起,他們也同樣理解漢文化的戰鬥力,吸收漢族官員改善政治治理,今天再去看哪怕就是西夏,是不是也很震撼那種文化的高度?所以,宋朝這種大富大貴的時代,對於百姓是十分好的,卻可能難於對抗軍事力量更強的北邊民族。宋朝的腐敗,是相對較輕的,甚至還出了包拯、寇準這樣的官員。一個國家的科舉制度,可以為歷史爆出一些標誌性人物,比如清官廉吏,這就說明國家的文明程度很高。而沒有高效的科舉制度,比如國土更為宏大的大遼,諸王之亂是大遼內衰的根源。而在滿清,諸王從最初的八王議政到軍機處建立,諸王權力喪失殆盡,只能通過皇帝再任命的方式回到官僚體制之中。

所以《康熙王朝》中,當諸王勢力太強,就會出現激烈的爭鬥,雍正吸收了這些經驗,改革吏制,肅清政敵,為乾隆朝奠定了牢固的政治基礎和經濟基礎。

但是後來就算是乾隆朝,不還是出現了和珅這樣的鉅貪嗎?從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看,因為當時的金融支付不發達,腐敗的發生並不意味著財富的流失,金銀珠寶堆積如山,基本沒辦法轉移到國外。語言不通的中國人,基本不會移民海外。那時也沒有英語教育,也沒有強大的美國,肉總算是能爛在鍋裡,福壽膏也不太普遍,大清也沒太大問題。

我們只是從歷史看,北方民族融合是一部長卷,但是其實很簡單,基本就是漢人與東胡血統的鮮卑後裔之間發生的融合。今天,擁有較多鮮族血統的民族也就是朝鮮、韓國,蒙古都不算什麼。鮮族文化深遠的影響著中國的政界文化,未來,仍將長長久久的如此下去。換一個角度看腐敗,無非就是私權利對於公權力的入侵而已。就好像這一杯酒,開箱大拉菲什麼的,喝大酒,一瓶又一瓶,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塊就沒了,就很像搞腐敗,但是文雅的革命小酒來幾瓶,哪怕就算幾十塊,也喝不醉,雖是小包裝,但那才真是文人雅士的情操,完全沒有腐敗的氣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