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么么哒~

端午安康,么么哒~

端 午 安 康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端午节怕是“马甲”最多的一个,她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等等。

端午节的名称多样,其活动也十分丰富。明人谢肇淛言:“古人岁时之事,行于今者,独端午为多,竞渡也,作粽也,系五色丝也……”。(《五杂俎》卷2)

明万历时人沈榜在《宛署杂记》卷17里记载了当时北京人过端午节的情况:“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端午索就是用彩线做成的线环,把它套在孩子的小腿上;除此之外,“(端午节)男子戴艾叶,妇女画蜈蚣、蛇、蝎虎、蟾,为五毒符,插钗头。”

端午安康,么么哒~

沈榜所记的一些习俗不光京城有,在江淮一些地区也有,而且至今仍保留着,生长于斯的笔者小时候就曾经戴过端午索、脑前挂过香荷包、衣背上缝小壁虎。但与沈氏记载稍有不同的是那里的人们常把艾叶插在门头上,而不是男人们戴着。小说《金瓶梅》第十六回中有这样的描述:“一日,五月蕤宾时节(指端午节),正是:家家门插艾叶,处处户挂灵符。”

世世代代的人们沿袭着这种古老的习俗主要是为了避灾祛邪,祈求全家平安。

系端午索也好,戴艾叶、画五毒灵符也罢,都算是“户内活动”。端午日,明代的北京人还要去户外踏青,对此,沈榜记曰:“士人相约携酒果游赏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德胜门内水关、安定门外满井。妇女如之,比之南京雨花台更盛。”这些活动,看上去似乎非常热闹,而实际上却很安静,那种田园般恬淡和惬意的节日生活,现代人只有心向往之而无享受的份了。

端午安康,么么哒~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南船北马”之说,原因是北方陆地多,而南方是水乡泽国。因此,端午节北方人多以骑马射柳为乐,而赛龙舟则是南方人必不可少的节目。张岱《陶庵梦忆》卷5中的《金山竞渡》一节生动的描述了江南地区的人们于端五节赛龙舟的盛况:“瓜州龙船一二十只,刻画龙头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绣伞,取其绚;撞钲挝鼓,取其节;艄后列军器一架取其锷;龙头上一人足倒竖,敁敠其上,取其危;龙尾挂一小儿,取其险。”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龙船每天都要在各自规定的区域出入。端午节当天,金山、镇江的龙船皆出,“惊湍跳沫,群龙格斗,偶堕洄涡,则百蜐捷捽,蟠委出之。”更壮观的是两岸观赛的人多:金山上人头攒动,隔江望去,犹如无数蠢蠢欲动的昆虫聚集。到了晚上,数不清的小船一齐划出,两岸人声鼎沸。

据说从战国时候赛龙舟就有了,历朝历代都赛个不停,不曾听说有人因为赛龙舟而罹难的,惟有明代正德三年六月,江西南康县县民吴登显因为在端午节行“竞渡之戏”而惹了祸。当时,皇帝设西厂,命太监谷大用掌厂事,谷四处派遣逻卒以刺探民事。他们给吴登显安的罪名是“擅造龙舟”。可怜,赛龙舟本来就是当地的传统习俗,然而因为碰到了一个喜爱胡闹的皇帝,吴登显遭了殃,不但自己身死,连家也被抄了。(《明武宗实录》卷39,癸未条)

端午安康,么么哒~

民间过节图的就是一个热闹、吉祥,而朝廷过节则是另一番景象。明人陆容《菽园杂记》卷1中详细记载了皇家过端午节的情形。端午日,皇帝要在午门外宴请百官,食物是粽子之类的糕点。也喝酒,但只是象征性的喝两杯,彰显一下君臣同乐而已。吃喝完之后,品级低的官员退出,级别较高的文武大臣要陪驾去后苑观看武臣射柳。观看完射柳,大臣们也可以回家了,但是皇帝仍不能休息,还要陪母后游览内湖,看划龙船,还放炮。陆容说,从成化十四年(1478)开始,人们就听不见皇宫里放炮了,原因是皇帝下了禁放令,他担心有好事者听见炮声之后说三道四、指责皇家铺张浪费。

呵呵,因为惧怕舆论,皇家过节也不敢摆谱了,这倒可以节约不少钱财。

到了正德时,武宗开始有意识的罢免百官端午节宴,至嘉靖后期,乃至以后,端午节赐百官宴就已经成了很遥远的故事了。

文| 付俊良

端午安康,么么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