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前幾天看了一檔節目,看完想砸電視機,這個節目名字叫《少年說》。

節目剛開始還比較好玩,是一個可愛的男孩,站在天台上對他媽媽喊:再也不想吃蘋果和雞蛋了!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因為他媽媽聽說蘋果好,就讓他連續6年每天一個蘋果,後來覺得雞蛋好又每天一個雞蛋,孩子吃了兩年快受不了了。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雖然媽媽靦腆笑著說就是這些食物把你養這麼帥的,但還是同意了兒子的建議。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真正讓人心疼的,是第二個出場的女生。

她說媽媽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對比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而她最常被拿來比較的對象是她的學霸閨蜜。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她媽媽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這麼差,怎麼會有人願意跟你做朋友。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不管她怎麼努力,媽媽都不會鼓勵她,都是先說她很差。她站在天台上用盡全力問媽媽,為什麼我一直在努力,可是你卻從來沒有看到過呢?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女孩這時已經哭出來了,身為外人看到這一幕都很心疼。但她媽媽卻半點沒有體諒她的想法,反而居高臨下的說自己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希望女兒在比較中學到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孩子說經常被打擊很難受,媽媽則馬上當眾打擊孩子,還說這樣是為了孩子好,可以防止孩子飄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女兒說自己不適合激將法,一直被打擊會覺得自己很差,但是父母從來沒改過。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媽媽卻沒有正視女兒的問題,反而顧左右而言它,說:我承諾你的我都做到了,但是你承諾的你做到了嗎?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接著媽媽就開始滔滔不絕的說教:強的時候拍一下,弱的時候推一把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要孩子必須改才會進步,認為肯定對孩子沒幫助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這樣的長篇大論,真是聽的人想砸電視機啊!小女孩也傷心的哭了。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在媽媽眼裡,別人家的孩子才完美,而自己女兒僅僅因為學習沒有別人好就一無是處。

當女兒在臺上時,媽媽的表情只有嚴肅、皺眉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而當媽媽一直誇獎的那個“別人家的學霸”上臺演講時媽媽卻是一臉欣賞的表情啊。

誇“別人家的孩子”,留給自己孩子的是骨子深處的自卑!

看看前後明顯的態度對比,大家就更能體會女兒內心的失落吧!

看完這段視頻,我的心裡覺得特別難受,我特別痛恨那個媽媽的態度,因為小時候,我也是被我媽不停地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從有意識開始,“別人家的孩子” 一直是我學習的對象。小時候,她比我聽話,吃飯比我快,睡覺比我好,上學後,她寫字比我工整,上課比我認真,畫畫比我漂亮,得到老師的誇獎比我多,成績比我優秀……在不同的地方,人生的不同階段,在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都有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存在。

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已經深深地成為我的一部分,即使讀大學後離開了爸媽,但也會自己給自己設定一個“別人的孩子”。

尤其每到一個新地方,認識新的朋友時,第一感覺一定是我好糟糕,好差勁,媽媽曾經說的“你這麼糟糕,別人怎麼願意跟你交朋友?”自然而然地變成我內心的聲音:“我這麼糟糕,這麼笨、這麼差勁,不配與這些比優秀那麼多的人做朋友,我沒資格。”

雖然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這樣的感受已經好了很多,但是偶爾在陌生的場合,這樣的感覺依然會不時浮現出來。

不止我,每一個被媽媽這樣拿著比較的孩子都會有這種留在骨子深處的自卑。

前段時間,一個媽媽讓我跟她正處於青春期的女兒聊一聊,說女兒成績不好,又特別不自信,希望我跟她談談,讓女兒變得自信一點。

當時我就覺得很奇怪。她女兒我見過,皮膚白皙,長得很漂亮,屬於在人群中會不自覺被矚目的類型,能歌善舞,樂器玩得很轉,領導能力也很強,善於溝通,從小到大,一直是班幹部,學習成績雖然不是最拔尖的,但也不算差,這樣的女孩子,怎麼會不自信呢?

直到我與小女孩聊過,才知道問題出在哪。小女孩也是經常被媽媽拉著與“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誇她漂亮時,女孩眼中閃現的不是青春期女孩對自己外貌被誇讚的開心,而是厭惡,她不耐煩地說:“漂亮有什麼用?漂亮又不能當飯吃?”

我故意反駁:“誰說漂亮不能當飯吃,很多女人靠漂亮就可以過得很滋潤啊?”

她卻迅速懟回來:“她們那是不要臉,如果只靠本事,她們可能過得滋潤嗎?”

聽女孩的話,我就已經大致知道問題在哪裡了。果然,當我再問媽媽是不是經常對女兒說“漂亮沒有用”之類的話時,媽媽說因為女兒長得漂亮,從小就被各種誇獎,她擔心女兒被誇得太多迷失了自己,所以各種打壓。

尤其青春期後,每次女兒開始注意打扮的時候,她就會大肆批評挖苦。讀初中的時候,有一次,女兒買了一條花裙子,當她在家興奮地試穿時,媽媽回來了,大怒,說:“這個裙子哪是適合你穿的?難怪你現在成績越來越差了,原來整天都惦記著穿衣打扮。你天天想著買衣服,買衣服能讓你考上好大學?你怎麼就不能像XX姐姐那樣一心撲在學習上呢?看看她,走在哪裡都在背單詞,做夢都在解題,你呢?做夢都在想著買衣服吧?你以為靠臉就有飯吃,那是不要臉!”

盛怒之下,媽媽直接拿出了剪刀把花裙子剪破了。自此以後,女兒每次被誇漂亮,就會有深深的厭惡感。

不止在外貌上,其他方面也是一樣,不管女兒的表現多優秀,媽媽都覺得沒有用,成績不好,學習不努力就是硬傷,媽媽會利用這一點打擊孩子所有的優點,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很多家長,都是與這位媽媽一樣,不管孩子的優點有多少,她們都覺得不夠好,尤其當孩子成績不好時,其他方面再優秀都沒有用。家長一定會利用成績不好這個缺點,狠狠批評。家長都是覺得我這麼打擊你是為你好,防止你太驕傲。只是他們不知道,父母的否定和批評,會讓孩子打心眼裡不自信。

更可怕的是,時間長了,孩子會在彼此的互動模式中建立:我不配擁有成功,不配被父母欣賞和肯定的意識。

我的一位朋友,每次她被別人誇張的時候,她都覺得直冒冷汗,感到害怕,不舒服。最奇怪的是,她能力很突出,有時候她工作成績也會突出一下,但更多的是,她拼勁全力,卻成績不佳。

我們曾深入的聊過,朋友回憶起小時候,

她父母很少誇獎她,大多數時候父母肯定、欣賞、誇獎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對她基本都是否定、不滿和打擊。朋友說自己不管怎麼努力都很少能得到父母的誇獎和讚揚。

朋友說有一次期末考試,她拼盡全力,考了98分,這是她考得最好的一次,她滿心歡喜的拿著成績單回家,滿以為會得到父母的誇獎。誰知道,父母看了成績,卻撇撇嘴說:“你看你,怎麼還掉了兩分呢?如果你再努力一點,不就可以拿滿分了嗎?”

爸爸開家長會回來,對朋友的指責就更多了。爸爸回家就直搖頭,說:“你居然還得意,還以為自己考得好,你知道嗎?你們班這次XX考了100分,她平時成績跟你差不多,但是她足夠努力,足夠拼,就可以考滿分。虧你還得意,真不知道你有什麼資格開心!”

朋友的心裡就像潑了盆冰水一樣,透心涼,她失望到極點,這個失望有一部分是對父母的,她的內心很希望父母能夠看到自己,看到自己雖然沒有拿到滿分,但是有足夠努力,當她沒有得到期望的反應時,她就開始對父母失望,不知道為什麼自己這麼努力依然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這份失望更多的是對自己的,她恨自己,為什麼這麼笨,這麼糟糕,為什麼拼勁全力,依然會把事情搞砸。這樣的模式不斷重複,朋友就認定自己不管多努力,都不可能被肯定。這也讓她更習慣被批評、否定和指責,雖然這樣的情緒會讓她覺得自己糟糕透頂,但是因為這是她熟悉的互動模式,被指責時反而會讓她覺得踏實。

相反,如果她做得很好,被肯定和表揚時,因為這是她成長中從來沒有從父母的對待方式中獲得的,這種感覺對她來說非常不熟悉,所以她會冷汗直冒,渾身不舒服,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被器重和表揚,她會盡各種努力,以最快的速度讓自己成績變差。

所以,父母為了防止孩子太飄而做的努力,不僅僅把孩子拉回來,還讓孩子深陷泥潭,隨著孩子一點點長大,他會努力讓自己去追求失敗的結果,重複體驗這一直熟悉的互動模式。

不止如此,從小被父母誇“別人家孩子”長大的,在自己成為父母后,也會重複這種模式,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作對比,讓孩子去學習“別人家的孩子”。

我就是這樣,在教育仔仔的時候,我常常會不受控制地拿仔仔與別的孩子對比,有時候,我的意識已經告訴我不可以這麼說,不可以拿別人與仔仔比,但就是會莫名其妙地這麼去做,而且還理直氣壯,覺得我是為了讓你好才這麼說的!

每次當我冷靜下來,反省的時候,我都特別恨自己,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不受控制地變成曾經最痛恨的樣子。

直到有一次,我問仔爸為什麼可以控制住不拿仔仔與別的孩子對比,我們深入地聊起小時候父母的對待模式才發現,仔爸因為是獨生子女,他父母的親戚、同事的孩子沒有與他同齡的,父母工作也忙,沒有時間關注班級同學情況。仔爸小時候從來沒有被父母與別的孩子比較過,所以他也不習慣拿仔仔與別的孩子比。

而我,因為從小被比較,這是我最熟悉的模式,當遇到類似的場景時,我的大腦會很順利地去鏈接這種方式,所以我會不受控制地拿仔仔與別的孩子比較,尤其當我的情緒達到崩潰邊緣的時候。

雖然在不斷的自我提升中,我的內心強大很多,不再會頻繁地拿仔仔與別的孩子對比,但是曾經跟隨自己幾十年的熟悉模式,要全部消除,又哪會那麼容易呢?

如果你希望孩子發自內心的自信幽默,獨一無二,事業成功,那就努力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接納他的獨一無二,無可替代,去挖掘他的閃光點,看到他、欣賞他、肯定他、陪伴他,無條件地愛他讓孩子把自己的優勢、擅長的能力發揮到極致,讓他成為他自己,這才是父母的責任。

拿別人家的孩子打壓自己的孩子,給孩子樹一個榜樣,不斷“誇別人的孩子”各種好,這除了會從骨子裡毀孩子,毀了親子關係,沒有其他任何幫助。

如果真的要比較,就拿孩子的今天與昨天去對比吧!

——END——

特別聲明:本文為60分媽媽月華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60分媽媽月華”

如未經授權轉載,將舉報,並追究法律責任!

【60分媽媽月華】暢銷育兒書作者,國家級兒童心理諮詢師,著有《別等孩子長大了才後悔你現在做得太多》。專注寶寶的吃喝拉撒,生長髮育,學習力培養及身心成長,也關注媽媽的心靈成長,健康的母嬰關係才能培養出更加傑出的寶寶。如果你想孩子身心靈都能更健康,關注我都可以找到答案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