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

年少不懂張愛玲,讀懂已是不惑年;

當代著名作家白先勇曾經說過,“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張愛玲: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

讀過張愛玲寫的小說的都知道,她擅長於寫“情”,彷彿在她的世界裡,“情”是她一生的主線,但這樣的情大多又是由炙熱轉化為悲涼

張愛玲曾經說過:“我甚至只是寫男女之間的小事情,我的作品裡沒有戰爭也沒有革命,我以為人在戀愛的時候是比在戰爭或革命的時候更素樸也更放肆的”。

這樣的自我評價很是合理。無論是從她的作品還是兩段婚姻經歷,我們都不難看出!

張愛玲: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

先說作品,在張愛玲的小說,大多寫“情”,又可以說是“男女之情”。但無論結局是好是壞,都給人以一種悲涼的感覺。張愛玲文筆冷靜,小說常用第三人稱即“他”來描寫,以一種全知的視角來敘述。小說中雖然沒有摻雜太多個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調悲涼。

《傾城之戀》中,結尾雖然白流蘇如願以償嫁給了範柳原,但是張愛玲卻冷眼說道“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了!

再如《金鎖記》中,一開頭從月亮寫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個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圓;然而隔著三十年的辛苦路來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帶著淒涼。”小說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來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還沒完——也完不了。”

張愛玲: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

再看張愛玲的兩段婚姻,張愛玲從小受西方思想的影響,對戀愛、婚姻有自己見解。

先說與胡蘭成的第一段婚姻,正如張愛玲自己所說“戀愛比戰爭更樸素也更放肆”。所以當她遇到胡蘭成,自以為找到真愛,而胡蘭成也早已對結髮妻子冷漠時,他們便不顧一切在一起。在我看來,那時與其說是兩情相悅,不如說是當小三插足。儘管只有兩年這段感情就宣告結束,但也印證了她對戀愛的不顧一切、放肆態度。

再說與美國丈夫賴雅第二段婚姻,儘管有著將近三十的年齡差距,但在他們的眼中,兩人有著共同的興趣追求,所以真愛並不侷限於年齡亦或者國籍。悲劇的是經過了11年的幸福生活後,賴雅心臟病發作離開人世。自然,晚年的生活只有張愛玲煢然一身,這不免給她帶來漂泊流浪之感。

張愛玲: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

小時候的悲慘經歷,胡蘭成的背叛,賴雅的突然離去,這些都成就她著作的感情基調。這些心境都體現在了她的文字之中,離開家國的思念,離開愛人的苦痛,承擔一切的堅強,也讓她筆下的故事越來越充滿味道。

明白這些,我們也就懂得了張愛玲作品的風格、對待戀愛的態度。

遇到胡蘭成時的不顧一切,遇到賴雅時小女孩般的愛情憧憬。

這大概就是認為“戀愛比戰爭更素樸更放肆”的張愛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