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黑”有多“黑”?外资与“郭嘉队”却在“丛中笑”

“开门黑”有多“黑”?外资与“郭嘉队”却在“丛中笑”

【牛邦投教研报】牛邦投教研究员注意到,面对A股持续的大幅下跌,除了官方舆论维稳,主力资金的动向也颇值得玩味:A股主力机构在A股估值逼近新低的时候,仍然保持“稳定”:不完全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市场大幅下跌,但5只带有“平准”基金属性的“郭嘉队基金”并没有被赎回。与此同时,外资机构对A股的兴趣也就在A股持续下跌,呈现出“价值”的时候“逐步走高”:《证券日报》消息称,海外机构6月份调研52家A股公司,有7只股投资评级获提升。需要强调的是,牛邦投教研究员认为,只要经济基本面能够如官方数据反映的那样稳健,则外资和国内“郭嘉队”基金对A股的“坚持”,更应该值得国内投资人重视。按照官方强调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那些符合转型升级政策大方向的行业,更加值得重视: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于2015年到2016年呈现爆发性增长,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国人工智能企业共计4040家。牛邦投教研究员认为,成长股最大的基本面在于业绩趋势的相对变化,创业板很可能仍是下半年看好一个重点

良好业绩并被错杀的标的将释放驱动力

7月2日,A股三大股指全线大跌,沪指再破2800,创2016年2月以来新低。上证50指数跌幅扩大至3.8%,房地产板块领跌。与此同时,A股的全球影响力再次显现。7月2日,追随亚洲市场跌势,欧股全线低开,日本、韩国股指均跌逾2%,美股道指期货、标普指数期货、纳指期货也相继下跌。同时,港股估值也重新进入历史底部区域。

我个人坚持认为,连续下跌之后,以创业板为代表的高科技板块,估值风险相对释放,而此时相关行业扶持政策不断出炉,会吸引资金的关注度。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持续,叠加实体经济政策在“高科技产业上‘加杠杆’”,A股市场“两极分化”态势会更加明显,高科技产业上下游相关产业链,则是获得政策扶持、资金关注的驱动力的焦点

在6月底《即将到来的“七月变局”!》一文当中,博览研究员明确指出,对7月份,乃至下半年影响最大的“变量”,是决策层对下半年“一系列宏观政策”是否、以及如何“微调”(甚至不排除某些具体政策上的“大开大合”),这是投资人当前必须把握的“关键”!而中报具有良好业绩,并在系统性的估值下行中被错杀的标的,将释放驱动力。

中期看,相关行业政策的持续加码,才是新经济、高科技品种云集的创业板,能够持续获得事件驱动力的关键

“开门黑”有多“黑”?

1、日均成交额不到100万,20万元就能砸跌停,是怎么样一种体验

*ST毅达、*ST凯迪、*ST德奥,7月2日一字板跌停,成交金额均不足20万元,是A股成交金额最低的3只个股。

除上述3股外,*金亚、盛运环保成交金额均在100万以下。

剔除近日上市的新股,65股2日成交金额不足500万,绝大部分股价均告下跌。

将时间轴拉长,从今年以来的情况来看,剔除近一年上市的次新股,382只个股年内日均成交金额在2000万元以下。分行业看,这些个股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化工、公用事业、电气设备、商业贸易等行业,机械设备行业分布最为广泛,有59只个股。

具体到个股方面,39股年内日均成交金额不足1000万元。日均成交金额最低的是*ST凯迪,

年内日均成交仅16万元。其次是*ST德奥,年内日均成交金额为42万元,*ST华泽年内日均成交额112万元。成交金额较低的ST股还有ST山水、ST仰帆、*ST金宇、ST宏盛、ST沪科等。除ST股外,盛运环保、恒康医疗日均成交金额不足500万元。

“开门黑”有多“黑”?外资与“郭嘉队”却在“丛中笑”

2、房地产为何“集体自杀”

近期,房地产市场负面新闻不断。上周初,市场风传棚改政策调整,不久后国家开发银行澄清有关言论不代表该行。地方政府接力加码升级楼市调控,西安、长沙、昆明、重庆、杭州等城市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此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城市先行开展打击侵害群众利益违法违规行为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的通知》,在30个城市先行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

中国金融市场最诡异的一幕,大概就是房地产了:面对各种“遏制房价、打击炒作”的政策,全国房价看上去没跌,但地产股却应声倒地……

10只地产股年内A股市值缩水超百亿——

6月最后一个交易日(6月29日)最大做多力量房地产板块,成了7月第一个交易日(7月2日)最大做空力量,收盘重挫超4%,创出年内新低。保利地产盘中一度跌停,收盘跌9.75%。此外,华夏幸福、招商蛇口、万科A等个股

跌超7%

年初一度飙升的房地产股,自此几乎全线跌回此前涨幅:申万房地产指数年内跌幅已达22.43%,全板块市值蒸发超过5千亿元

年初一度涨近四成的万科A,现跌超26%,A股市值缩水超过800亿元

此外,保利地产、华夏幸福、华侨城A等多只股票年内跌幅达到20%水平。

保利地产、华夏幸福、招商蛇口等10股A股市值缩水超过百亿元。

22只地产股破净——

估值低廉的地产股大跌,再度验证了市场情绪低迷下的恐慌踩踏。

截至最新,已经有22只地产股跌破净资产。

其中,首开股份市净率0.57倍,位居榜单最低;

信达地产、福星股份、北京城建等4股市净率在0.7倍以下,铁岭新城、金融街、美好置业等11股市净率在0.9倍以下,上实发展、天保基建、迪马股份等6股在1倍以下。

市盈率较低的股票也不少,38只股票最新滚动市盈率低于10倍。其中,嘉凯城、光明地产、万业企业等3股市盈率低于5倍,广宇发展、信达地产、荣盛发展等8股市盈率低于7倍,中交地产、顺发恒业、深振业A等9股市盈率低于8倍。

“开门黑”有多“黑”?外资与“郭嘉队”却在“丛中笑”

显然,中国股市面临的内外交困局面,并未缓解,反而随着全球贸易战的扩大,以及市场对国内经济增长前景的“忧虑”,还有所恶化:截至6月29日收盘,A股市场共1487只个股流通市值低于30亿元,其中919只个股流通市值不足20亿元。总市值方面,两市共1729只个股总市值低于50亿元,其中852只个股总市值不足30亿元。

3、贸易紧张拖累全球股市

下半年伊始,对贸易战的担忧成了市场主旋律。

在过去一个月里,全球贸易战对经济可能造成的伤害已成为投资者最担心的问题。特朗普威胁对进口汽车征收关税,可能导致全球对高达30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进行报复。亚洲将蒙受巨大损失,因为美国是该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亚洲新兴经济体是全球最大的出口来源。

此前,华盛顿方面对5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征收关税。特朗普还威胁称,如果北京方面做出报复,他将进一步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产品征税。

对美国和中国之间可能爆发的贸易战的影响与日俱增的担忧,已迫使股票基金投资者开始退场。

根据数据提供商EPFR的数据,投资者在截至6月27日的一周内从股票基金撤出297亿美元,这是自进入千禧年以来第二高的单周流出量。

这次撤离之前,投资者退出股票基金,已影响到美国基准标普500,该指数已从1月份的历史新高回落4.8%。与此同时,中国的上证综指已跌入熊市,比1月份的峰值跌落逾20%。

此外,在人们担心华盛顿和北京之间的贸易紧张可能还会导致货币战争的背景下,人民币上周下跌至今年以来最低水平。今年6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糟糕的一个月。2日香港时间下午4时,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跌0.6%,至1美元兑6.6335元人民币。

在美中贸易口水仗日趋激烈的背后,另一个令人担心的情况是,中国国内需求也出现放缓的迹象。基础设施支出的大幅下降正促使投资全面下滑,并导致对中国制造业产出需求的减弱。

中国的政府债券市场周一也反映了这一点,10年期政府基准债券的收益率下滑1.5个基点,至3.47,为2017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4、中国官方的“政策底”已经“频现”

知情人士称,按照此前计划表,阿里将在本月申请CDR发行,但由于种种原因,该进程需要推后。随后,阿里表示,对CDR的态度从未改变,但对市场传闻不予置评。6月19日,小米公司发布公告称,“经过反复慎重研究,决定分步实施在香港和境内的上市计划,并推迟召开发审委会议审核公司的CDR发行申请”。

此前,央行行长易纲在6月底A股一度暴跌的敏感时刻,第一时间接受官方媒体采访,表达对经济和股市的信心,随后,各大主流媒体也相继跟进予以舆论维稳——

《人民日报》称,今年经济“上半场”可圈可点 “下半场”值得期待;

《经济参考报》则强调“经济仍有韧性,无需过度悲观”。

《证券日报》7月3日头版文章称《A股大跌是非理性的过度反应》、《市场估值再回历史底部,业绩预期不悲观》:A股市场此时的大跌属于非理性,是对国际经济形势的过度反应。对于A股市场来说,我们有着稳中向好的宏观经济运行基础,市场环境逐步得到净化,市场整体估值已趋于历史低点,上市公司业绩稳中有升,投资者回报节节拔高,外资入市规模不断增加。凡此种种,都足以支撑A股稳健运行。

《证券日报》称,市场人士表示,考虑到目前市场对2018年业绩增速预期并不悲观,当前指数和蓝筹股的运行区间具备一定的业绩支撑,A股的投资价值已开始显现。

而对于市场人心惶惶的“股权质押”风险,官方更是异口同声的表态:“股票质押风险被夸大 此类风险总体可控”!

《中国证券报》称,上周日均实际平仓金额约2100万元,不到触及平仓线金额万分之一。沪深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和券商有关专家认为,一些市场人士普遍存在将理论上的平仓风险简单等同于对二级市场的实际冲击等误解

总体看,股票质押风险主要体现为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流动性风险,券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股票质押融资业务风险控制总体有效,实际平仓情况可控。

6月26日凌晨,上交所和深交所曾先后明文公告,称股票质押融资风险总体可控——

上交所26日表示,截至目前,沪市股票质押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181%,股票质押总市值占沪市总市值的3%,其中,低于平仓线的股票质押市值在沪市总市值中的占比不到0.2%。

深交所26日表示,截至目前,深市股票质押平均(按质押市值加权平均)履约保障比例为223%。低于平仓线的股票质押市值占深市总市值的比例不到2%,考虑到司法冻结、股份限售、减持限制等因素,在二级市场可直接平仓处置的比例则更低。

中国证券业协会也在26日当天一早发布其负责人答记者问,称去年股权质押融资日均处置仅为已触发违约风险融资额的万分之一。与往年相比,目前情况未发现明显变化。

5、连续暴跌当中,有人不经意间露出“微笑曲线”

博览研究员注意到,除了舆论维稳,主力资金的动向也颇值得玩味:A股主力机构在A股估值逼近新低的时候,仍然保持“稳定”:不完全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市场大幅下跌,但5只带有“平准”基金属性的“郭嘉队基金”并没有被赎回

与此同时,外资机构对A股的兴趣也就在A股持续下跌,呈现出“价值”的时候“逐步走高”——

《证券日报》消息称,海外机构6月份调研52家A股公司,有7只股投资评级获提升

在6月份机构调研的403家公司中,海外机构共对52家上市公司进行走访,包括鞍钢股份、新时达、长盈精密、京东方A、苏宁易购等在内的45家公司期间也获得海外机构的扎堆调研。

在这52只个股中,有7只个股在近期被机构调高了投资评级,且均调高至“增持”以上看好评级,这7只个股分别为:当升科技、美的集团、东易日盛、恒逸石化、苏宁易购、丽珠集团、金风科技

6、产业资本发出最强信号:迎接成长股反弹

股市自身的“生产自救”也在进行:截至6月28日,上半年以来沪深两市共有874家公司重要股东对其公司股票进行增持,合计增持590.62亿元,其中,青岛海尔、国投电力、中铁工业、辽宁成大和三棵树等5家公司重要股东增持资金均超10亿元,显示出产业资本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与此同时,今年以来已经有298家A股公司耗资

120.4亿元回购股份,回购金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回购公司数量也逼近去年全年。今年120.4亿元的回购金额,已创出了历史新高。上一次回购高潮是在2016年,285家A股公司合计耗资105.49亿元回购。

牛邦投教研究员注意到,6月至今的产业资本增减持数据再次发出买入信号,(并且是剔除了股权质押自救增持后的数据),显示成长股迎来底部布局的契机。

上一次产业资本增减持指标发出买入成长的信号是在今年1月底,随后2、3月成长风格迎来一波不错的反弹。

时隔一个季度,经历了4、5月的蛰伏后,产业资本增减持的数据再次发出信号。

“开门黑”有多“黑”?外资与“郭嘉队”却在“丛中笑”

如上图所示,一旦我们发现了产业资本增持家数/减持家数这一比例出现明显提升,要么是一轮大行情启动的先兆,要么是市场企稳反弹的一个重要信号。

天风证券将股权质押面临爆仓的公司发生的自救式增持进行了剔除,结果显示:6月至今,发生增持的成长风格公司一共122家,其中因为股权质押接近平仓线或者预警线而发生增持的一共28家,占比20%左右。如果将次剔除,发现6月产业资本增持/减持的比例仍然出现了明显提升,发出买入成长的信号。

领先指标提示我们买入的契机,但最终成长风格的持续性,还取决于基本面的情况。7月15日是全部创业板公司中报预告强制披露的截止日,目前大家对于创业板公司的业绩仍然存在不少忧虑。但历史经验多少可以作为一点参考——

第一,历史上,正常情况下,创业板指内生增长稳定在23%左右的中枢。主要稳定贡献的在于计算机、传媒、贡献波动比较大的是电子、医药、环保。

第二,最终创业板指整体增速取决于外延并购的程度。例如13年外延并购并不多,对整体盈利增速贡献在5%左右,而14-15年外延进入高峰期,贡献达到15-17%,但是17年外延并购又被限制,仅贡献了8%。

第三,12-13年与17-18年的情况十分类似。12和17年由于股价跌得非常多,公司对于股价几乎没有太多诉求,导致大量公司在经营状况没有发生恶化的情况下,进行了大量减值和费用的提前计提,(12和17年创业板指内生增速大幅回落,但经常性经营指标毛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不但没有恶化反而都在改善),做低利润基数、提前释放压力,原因在于13和18年都是解禁减持的高峰期,公司有动力把报表和业绩正常化。

第四,整个创业板公司有207次收购案例的业绩承诺在18年结束,这是大家最担心的问题。根据以往经验,业绩承诺结束的第一年,被收购标的利润往往有超过30%的下滑,原因在公司把利润都放在业绩承诺期之内,把减值和费用都放在业绩承诺期之后,导致业绩承诺结束后,业绩青黄不接。但好在这207次收购案例,在2017年业绩承诺的最后一年,有40%的公司都没有去完成业绩承诺,而是选择提前释放减值和费用的压力。所以2018年,这些被收购公司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第五,最终结论:创业板指内生增速回升到23%、外延并购贡献10%、外延并购后遗症拖累5%,增速整体水平回升到接近30%,下半年相对沪深300回落而言业绩趋势更占优。

①18年创业板指内生增长回升到23%的历史中枢。

②外延并购贡献程度虽然无法回到14-15年的顶峰,但是较17年边际改善,贡献10%左右。

③假设207个被收购标的业绩在2018年(业绩承诺结束第一年)全部下滑30%,对创业板指盈利向下拉动5%。

总结

需要强调的是,牛邦投教研究员认为,只要经济基本面能够如官方数据反映的那样稳健,则外资和国内“郭嘉队”基金对A股的“坚持”,更应该值得国内投资人重视。

按照官方强调的“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那些符合转型升级政策大方向的行业,更加值得重视: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于2015年到2016年呈现爆发性增长,截至2018年5月8日,全国人工智能企业共计4040家。博览研究员认为,成长股最大的基本面在于业绩趋势的相对变化,创业板很可能仍是下半年看好一个重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