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美俄關係轉圜:川普難解的「心結」

推動美俄關係轉圜:特朗普難解的“心結”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會晤將於7月16日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這並非兩位領導人首次碰面。2017年,特朗普和普京分別有過兩次會晤,但都不是專門為對方而來,而是發生在兩次多邊場合的“會中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赫爾辛基的這次會晤將是特朗普和普京專門為彼此準備的峰會。

兩國對這次會晤都高度重視、蓄勢已久。今年3月,特朗普致電祝賀普京連任總統時就向其發出訪問白宮的邀請。6月初,美國媒體稱白宮正在籌劃特朗普與普京的峰會。特朗普赴加拿大參加G7峰會前再次對俄示好,呼籲G7應重新納入俄羅斯而成為G8,引發歐洲盟友譁然。6月底,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博爾頓訪俄並與普京會晤,最終敲定兩國領導人的會面時間與地點。

克林頓以來的美國曆屆總統都有實現對俄關係轉圜的夙願,都希望能夠處理好這對重要的大國關係。特朗普亦不例外,他延續了歷屆政府對俄關係“重啟”的嘗試,有所區別的是特朗普更不易被國內政治氛圍所左右,一直堅定地渴望兌現對俄關係緩和的競選承諾。他一直公開表示應重啟對俄關係,甚至在推特上稱願攜手俄羅斯共同解決一些迫在眉睫的全球性議題。特朗普對普京的態度則更為“曖昧”,從未直接點名批評普京,與歐洲等西方盟友形成鮮明對比。

這次“特普會”時間的選擇則充分彰顯特朗普對執政地位日益穩固的自信。儘管一些人質疑特朗普在中期選舉前舉行會晤只會增加“負效應”,激發美國國內以“通俄”之名繼續攻擊他的情緒和資本,但從一些民調看,特朗普已經逐漸走出執政初期的頹勢。美國“真實清晰政治”網站的綜合民調顯示,受訪民眾對特朗普工作的肯定率基本穩定在40%以上。另據蓋洛普的數據,特朗普在共和黨內支持率突破80%。因此,即使美國國內“通俄門”調查仍在繼續,特朗普也有足夠底氣繼續對俄尋求緩和,將美俄峰會進行到底。

特朗普還相信,會晤普京不僅不會成為執政“負資產”,還有可能成為外交領域的新突破。如果特朗普成功實現對俄關係轉圜,加之此前在新加坡舉行的“特金會”,那麼特朗普就實現了奧巴馬所未能實現的對朝、對俄關係“雙突破”,這對於馬上迎戰中期選舉的共和黨而言將成為外交領域的又一“加分項”。這一步雖然有些冒險,但確實符合特朗普敢想敢做的行事風格。

然而,推動美俄關係轉圜仍將是特朗普難解的“心結”。美俄關係當前已經形成鮮明的“雙層態勢”,即特朗普和普京兩位領導人之間火花不斷,但國與國的關係卻陷入泥潭、難以脫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次“特普會”恐怕難以徹底化解這些制約因素。

首先,美國國內政治束縛美俄關係轉圜。特朗普執政以來,由“幹選門”“通俄門”引發的風波和調查推動美國國內形成新一波“反俄”“仇俄”浪潮,觸發有關方面對特朗普“窮追猛打”,迫使特朗普政府不敢輕易對俄緩和。國會去年通過包含對俄製裁的法案限制總統取消對俄製裁的權力,進一步擠壓特朗普對俄施策空間。在這種形勢下,雖然特朗普本人對其執政地位非常自信,但“特普會”仍可能“好事變壞事”,成為美國國內繼續“圍攻”特朗普的抓手和武器。

其次,美俄兩國戰略互信依然缺失。根本上講,兩國在戰略目標上的南轅北轍讓互信建立變得尤為困難。美國的戰略目標是將俄羅斯變成一箇中等歐洲國家,促其融入西方體系或將其納入美歐“大西方”戰略軌道。而俄羅斯則謀求大國復興,希望成為世界“獨立一極”。特朗普政府接連出臺的《國家安全戰略》和《國防戰略》等官方報告繼續將俄羅斯定位為“修正主義國家”和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這樣的敘述和定位只會加劇兩國間已有的戰略不信任。

最後,美俄兩國合作領域出現迷失。特朗普政府在打擊“伊斯蘭國”的過程中一度與俄羅斯達成有限合作,普京也曾因美國協助俄挫敗預謀在聖彼得堡市發動的恐襲而向特朗普致電感謝。但隨著敘利亞進入“後伊斯蘭國”時代、美國宣佈退出伊朗核協議等,美俄此前因反恐而出現的地區有限合作局面或將被大國地緣博弈所取代。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已經明確認為當前國家安全挑戰已從“反恐”轉向“大國競爭”,美俄地緣政治博弈在這一大判斷下只會加強不會減弱。

儘管如此,也不能認為“特普會”毫無意義。兩國最高領導人之間的峰會本就應該聚焦更為戰略性的議題。在當前美俄關係“差無可差”的氛圍下,即使無法“一步到位”,一次戰略性溝通或許也能為兩國關係緊閉的窗戶拉開一絲縫隙,透進一些雙方都期盼已久的新鮮空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號立場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原標題:推動美俄關係轉圜:特朗普難解的“心結”

原創: 孫成昊(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