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精神病?——羅森漢實驗與標籤效應

誰是精神病?——羅森漢實驗與標籤效應

【正常人入院】如何證明你不是精神病?正常人到精神病院會被診斷為有病嗎?

1972年,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羅森漢(David Rosenhan)也不放心,招了幾個正常人,安排他們到精神病院看病,他們陳述自己症狀時,只有一項有些幻聽體驗,其餘一切表現正常。結果,他們都“被精神病”了,順利入院,即使入院之後都正常了,但最少也住了一個星期院。

誰是精神病?——羅森漢實驗與標籤效應

【都是精神病】

羅森漢搞一夥人假裝精神病人入院,他自己也親自出馬,除了診斷前說有幻聽之外,其餘時刻都正常表現。羅森漢“被治療”後,醫生給的診斷結果:“這名39歲的白種男性……長期以來對親密關係抱持極度矛盾的感受,……情緒不穩定,……他自稱有若干好友,但言談間表露出對友誼的深度疑慮”

【病人診斷更準確】

有意思的是:這些“假病人”醫生都沒看出來,認為他們有病;但是,那些住院的真病人,卻比醫生們還專業,在3個假病人所住的醫院,近1/3的精神病認為這些裝病的人沒病,“你們不是瘋子,你們是記者或者編輯,你們是來檢查醫院的!”#你們不是我的小夥伴,醫院也不能區分哪個真有病#

【標籤效應】

為什麼正常人被診斷為精神病,羅森漢對此解釋:醫務人員有種思維定式,你來精神病院的,就應該是精神病人;就容易診斷為精神病,一診斷為精神病,那就怎麼看你都是精神病——這就是史上著名的“標籤效應”,先入為主影響了你的判斷。當然,精神衛生界的小夥伴們對羅“砸場子”很不滿。

【結樑子】

心理學的羅森漢和精神衛生界的樑子就此結下了。一所醫院不服,羅教授說3個月內我派一些假病人過去,看你能否診斷出來。這三個月醫院很認真,診斷出了193名假病人,你看看,精神衛生界不是吃素的吧?哪知道,羅教授更狡猾,公佈答案:他這三個月根本就沒派假病人去醫院!

【質疑研究】

羅森漢多次重複了他的研究結果:精神病診斷不靠譜。當然,後來也精神衛生界的專家出來質疑羅的研究,說這事吧,也不能說精神病診斷有問題,畢竟你這些“假病人”自述有問題的,醫生也不是搞測謊的,另外,真正的精神病有時候表現也正常,你的研究不能說診斷無能……不過,新近的一些研究發現,若被貼上精神病的標籤,會遭歧視是事實。

【求被試】

羅森漢的這個精神病院實驗共8名被試,包括他自己。其中一名被試說當初羅打電話求被試的時候,他本來很忙,但一聽完這個實驗的創意,便興沖沖地參加了。參加了這項著名實驗,這名被試也進入了心理學史,不過這名被試現在比羅森漢更有名了,他就是積極心理學的倡導者馬丁·塞利格曼。

誰是精神病?——羅森漢實驗與標籤效應

【可憐的被試】

羅森漢找一些人扮精神病也不容易:實驗前五天,大家就不洗澡不刷牙了,一臉胡茬子去醫院;大家還得事先演練怎樣不吃藥還不被發現,先藏到舌下,然後趁人不備丟馬桶沖掉。塞利格曼當時年輕,扮精神病沒經驗,還緊張,所以有時不小心就把藥吃了,好在副作用不大,否則一個心理學家沒了。

【瘋人院】

羅森漢的研究發表在1973年發表在頂級期刊Science上,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正常人在不正常的地方)。巧合的是,兩年後,一部與此有關的電影獲得了奧斯卡獎,說的就是一個人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的故事,這部電影就是那部經典的《飛越瘋人院》。

誰是精神病?——羅森漢實驗與標籤效應

【亂貼標籤】

羅森漢恩的實驗在教育上的意義是:當一個孩子被貼上了“壞孩子”“差生”“笨蛋”等符合某個心理條件的標籤時,那個標籤將掩蓋他的所有其他品質,甚至優點。無論那個孩子做什麼,老師和家長都認為那個孩子“差”“壞”“笨”——也不要給自己亂貼標籤,過年打麻將輸錢就哭訴得了抑鬱症。

作者:遲毓凱,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