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無限制吃糖的「熊」孩子,媽媽除了大吼大叫還可以這樣做

最近一段時間,我不願意帶我三歲的兒子出門,至於原因,說好聽一點是因為他活潑好動、對一切新鮮事物都有一顆好奇探索的童心,說難說一點是因為他沒有規矩,讓我很尷尬和難堪。

遇到無限制吃糖的“熊”孩子,媽媽除了大吼大叫還可以這樣做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情況,首先,我對“規矩”這個詞也存在著模糊和不正確的認識,總是覺得,規矩限制了我的自由和權利,不能隨心所欲;還有對遵守規矩的體驗也不是很美好,以前,父母老師給我立規矩的時候總是很嚴肅的告訴我,你應該如何……不應該如何……這讓我覺得規矩是冰冷和無情的。

於是,在給我兒子立規矩的時候,我就難免會犯一些錯誤和把握不住規矩的“度”。

​看了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好媽媽不吼不叫給孩子立規矩》,讓我給孩子立規矩有了全新系統的認識,知道了當孩子做錯事情時除了大吼大叫、發脾氣、生氣之外還有更有效、更平和的解決辦法。

作者魯鵬程是家庭教育專家,曾經出版過《好媽媽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孩子優秀是教出來的》等深受廣大讀者好評的作品。

遇到無限制吃糖的“熊”孩子,媽媽除了大吼大叫還可以這樣做

所謂的給孩子立規矩,就是非常明白清楚的告訴孩子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

立規矩有四個目的:

第一,讓孩子有邊界感,從而更有安全感;

第二,可以減少孩子的問題行為;

第三,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第四,讓孩子有成就感,因為他對自己有了約束力和自控力。

孩子需要有界限的媽媽

我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會讓我們大吃一驚的是,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在做我們做過的事情,不是在做我們所教過“對”的事情。

遇到無限制吃糖的“熊”孩子,媽媽除了大吼大叫還可以這樣做

如果我們想要一個有禮貌、懂規矩的孩子時,必須先做一個有界限的媽媽,亦如同作者所說的:

媽媽先讓自己在“規矩”裡成長。

我兒子喜歡吃糖,每次去超市總是直奔糖果區,為此,我們之間曾經很多次的溝通過也定下過規矩,去超市可以買糖,但每次只能買一個,在去超市的路上兒子誓言旦旦的說可以,去了超市看見糖果以後就出爾反爾總是要買很多,不給買就大哭大鬧、撒潑打滾……為了面子,我總是毫無原則的妥協,買回去以後讓他只能早、中、晚各吃一顆,但他繼續哭鬧、發脾氣、扔東西,不達到目的不罷休。

兒子的種種表現一二三的挑戰我的耐心讓我忍無可忍,繼而我就會怒火沖天大吼大叫,這時候的兒子就會被我嚇傻了。

一段時間內,我深感無助和無奈,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天使”,我家的孩子就是“惡魔”。

​​最後,我才明白,兒子只所以不遵守規矩,是因為我沒有立好自己的界限,我總是受控於孩子的負面情緒中,被他牽著鼻子走,我們之間的規矩形如虛設。明白以後,我和他講好定下規矩必須執行,否則要承擔相應的後果,去超市只可以買一顆糖,如果做不到下次去超市不帶他去。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假若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確認,他的任性要求都能滿足,他的不聽話並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後果,那麼就漸漸習慣於頑皮、任性、搗亂、不聽話,之後就慢慢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

遇到無限制吃糖的“熊”孩子,媽媽除了大吼大叫還可以這樣做

兒子去了超市還是和上次一樣依舊要買很多糖,哭鬧不止,我先是蹲下理解共情他想吃糖的心情,兒子不買賬,依舊哭,我繼續安撫抱著他,兒子又是蹬腿又是揮胳膊,我們只能回家,回去後兒子情緒就平靜了,我和他說了因為他不遵守規矩,所以下午去超市不帶他去。

下午,我要去超市的時候,兒子哭著也要去,並且說自己不再多買糖,但我還是沒有帶他去,同時告訴他,因為他不遵守規定才不能去的超市,如此反覆幾次後,兒子終於遵守了買糖的規矩。

但是這個過程還是蠻艱難和富有挑戰,孩子每次都會激烈的反抗,讓我不由得就想“心慈手軟”。只有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孩子,才會有原則的堅持自己所立的規矩。這正如同聖經所描寫的成長過程:

凡管教的事,當時不覺得快樂,反覺得愁苦,後來卻為那經練過的人結出平安的果子,就是義。”

罵孩子並不是管教,只是發洩情緒

負面情緒應該是我最大的敵人,我的情緒總是受控於孩子的行為,孩子一做了錯誤或者不好的事情,我就會忍不住的發火生氣罵孩子,似乎除了罵孩子以外,在沒有其它教育孩子的方法。但事實上,如同作者所說,打罵並不是管教孩子,只是在發洩情緒,並且,還有很多其他的負面影響。


遇到無限制吃糖的“熊”孩子,媽媽除了大吼大叫還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為了迴避打罵去做事情時,孩子可能會忽視事情本身的價值,而陷於對失敗的憂慮;

如果孩子的表現只是在服從媽媽的打罵,雖然迫於壓力做了事情,但自尊卻會受損;

打罵將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遠;

所以說,打罵並不能夠教育孩子,雖然有時候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制止了孩子的行為,但是從長遠來說,還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育人先育已,只有我們做媽媽的先學習成長,我們才能給孩子樹立好榜樣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