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向死而生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鄙視鏈”或者是“生存邏輯”曾經還在沾沾自喜地以“偽90後”自居的我,現在發現早已經進入到了“空巢老人”的序列。前兩天參與一個大型地產公司的面試,在等候區與一個50多歲的大叔闡述我的這一套“職場唱衰理論”,大叔很友善地用“眼神”對我不置可否。其實想想看,我們這代人,其實從總體的生存與綜合職場生存環境看都屬於“泛80後”。最近35歲現象這個職場話題被炒作的風生水起——但也絕不是空穴來風。稍微年長一些的人都知道,在90年代中期很多人都經歷了“下崗潮”,當時的“4050”問題伴隨著“下崗再就業”一下子上了國計民生問題的“熱搜榜”。

35歲,向死而生

不確定的才是美麗的

  VUCA這個術語源於軍事用語並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被普遍使用。隨後被用於從盈利性公司到教育事業的各種組織的戰略這種新興思想中去。寶潔公司(Procter & Gamble)首席運營官羅伯特·麥克唐納(Robert McDonald)借用一個軍事術語來描述這一新的商業世界格局:“這是一個 VUCA 的世界。”VUCA 指的是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模糊(ambiguous)。在中國人固有的思維方式中,特別是就業,“穩定”永遠是第一位的。但是穩定永遠沒有絕對的。從某些意義上講,能擁抱不確定性這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問我當初怎麼做的這行,雖然我搞職業生涯,但是關於我的入行其實就是“草率的”。或者可以說因為一個簡單的理由。我畢業了,我不能在家中繼續啃老。而當初在乙方公司“出走”,看似雲淡風輕,但是我也有自己的規劃,我希望自己在35歲的時候,“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不改初衷一直能走下來。

你捍衛的都是你相信的

  在很小的時候,我喜歡與各種人“狡辯”,是那種無理攪三分還特別“刺兒頭”的那種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慢慢開始嘗試接受別人的不同意見,就像在開頭我提到的那位大叔一樣,我嘗試傾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邏輯,“存在即合理”,這個世界上沒有不講理的人,有的只是講的跟你不是一個道理的人。所以在很多時候,筆者也是近而立之年,特別相信每個人都有捍衛自己所相信或者說自己信仰的權利。我們無權去幹預別人的選擇,然而每個熱選擇的結果都會對自己和別人造成深遠影響。

35歲,向死而生

  35歲乃是職場的“大限”——我不知道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否過於唐突,但是今年種種的變化讓我不得不去選擇相信。因為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營相信“5年老員工要求加薪遭拒,老闆寧可1萬元招新人”,背後的真相令人心酸與膽寒。35歲,向死而生。在35歲之前的這段經歷,或許要被重新定義。掙錢、買房……或許這都不是第一要務,是要考慮當35歲之後你已然成為一個“準失業群體”,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下,是像一隻海草,海草,海草,海草,隨波飄搖;還是“浪花裡舞蹈”呢?筆者覺得,我還是先把自己的“喙”磨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