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的職場焦慮都是這樣來的

職場焦慮,是一種日益普遍的職業病,在職場,當我們在工作中身心疲憊,彷徨,失落,迷茫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自己都無法控制的心情,即焦慮症。在一線城市尤為明顯,很多不同行業不同職位的人,其實,焦慮本身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它是人在適應新的情境時產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心理、以及行為上的反應。

大部分人的職場焦慮都是這樣來的

職場情緒

面對焦慮,我們首先要學會的就是要正視焦慮,切忌把焦慮妖魔化。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感到焦慮,正常的焦慮並不會對人帶來嚴重影響,只有過度的焦慮,甚至是焦慮症才是有害的。那麼在職場焦慮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目標設定過高,難以實現產生挫敗和自我懷疑

一般來說,作為職場人,對自己有要求有目標是個好事情。但是把握尺度確是一件很有難度的事情。很多情況下,越努力反而越有可能導致焦慮。那究竟什麼原因會導致越努力的人越焦慮呢?其實,你不是不優秀,只是選擇的對比參照物過高,一旦不能實現,就會導致自我懷疑,引起自我否認,甚至是嚴重的挫敗感,這才是產生焦慮的主要原因。

有目標是好事,但一定要量力而行,把目標設定在恰當的區間,這樣既能帶來努力改變的積極意識,又不至於過高過遠難以實現,通過自己的奮鬥和努力可以達到。有句通俗的說法叫“慢慢來,比較快”,築夢還需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來,萬不可好高騖遠迷失方向。

大部分人的職場焦慮都是這樣來的

職場煩惱

缺乏安全感,遇事總往壞處想

過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關鍵時刻總是希望依靠他人, 但同時,在內心深處對自己和他人又不信任,對周圍的人與事總是抱著懷疑的態度,遇事總喜歡往壞的方面想。這種人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遇事總喜歡往壞處想,習慣用懷疑的心態和別人交流。所以也是最容易產生焦慮和不安的一類人。

現有認知的侷限,看事情過於僵化悲觀

認知來源於對知識的儲備。如果知識沒有達到一定階段,對事物的認知可能就會模糊、看不清本質,導致遇到事情過於悲觀。比如,我們走到玻璃棧道上面,會兩腿發抖,眼睛不敢往下看,怕玻璃會碎,人會掉下去。試想如果玻璃這麼容易碎的話,那些搞旅遊的人也不敢讓這麼多人走上去了。這就是典型的因認知受限而導致多餘的害怕和顧慮。再比如,有一筐水果,裡面有好的,也有壞的。你是先吃好的,還是先吃壞的?如果你從好的先吃,說明你是樂觀的人;如果你從壞的先吃,說明你是悲觀的人。悲觀的人更容易焦慮。這些都和人的認知有很大關係,正如傅盛所說,人與人的根本區別在人對事物的認知上。

大部分人的職場焦慮都是這樣來的

職場

每個人都會有焦慮和不安,但一般只需要調整一下心態就行了。而那些非常努力的人所產生的焦慮,就比較難解決了。針對這部分人的焦慮,還是建議:

學會取捨,適時選擇放棄。

勞逸結合,適當的放鬆更容易找回工作的節奏。

目標設定要切實可行,決不能好高騖遠盲目求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