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知識」暴雨過後,雨過天晴丨洪澇災害衛生防病知識你得了解~

點擊上方「龍橋之窗」可快速關注

「防汛知识」暴雨过后,雨过天晴丨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你得了解~

洪澇災害發生後,由於飲水飲食衛生狀況惡化、環境汙染、病媒生物孳生、人群接觸機會增加及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影響,容易發生各種傳染病特別是腸道傳染病、蟲媒和自然疫源性傳染病、經密切接觸的傳染病,做好這些疾病的防控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不喝生水,只喝開水或符合衛生標準的瓶裝水、桶裝水,或經漂白粉等處理過的水。

「防汛知识」暴雨过后,雨过天晴丨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你得了解~

發生洪澇災害,政府和防汛部門會採取一切措施保證安全飲用水供應。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只飲用瓶裝水和桶裝水。洪水中含有大量的泥土、腐敗動植物碎屑、細菌或寄生蟲,即使用肉眼看起來很乾淨的河水、山澗水、井水、泉水或湖水,也有可能已被動物糞便、有機或有毒化學物質等汙染,直接飲用非常危險。在因缺水危及生命不得不飲用的情況下,必須按照說明書標明的比例,用明礬和漂白粉(精片)澄清、消毒,至少煮沸5分鐘後,方可飲用。

2.不吃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

「防汛知识」暴雨过后,雨过天晴丨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你得了解~

洪澇災害一般發生在高溫高溼的夏秋季節,食物容易腐敗變質,食用腐敗變質或不潔食物易引起痢疾、傷寒、甲肝、霍亂等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動物肉類腐敗變質後產生的肉毒素等會嚴重威脅生命,切忌食用。來歷不明的禽畜可能死於傳染病,不可加工食用,最好深埋處理。扁豆等豆類需炒熟煮透後食用,不可食用發芽的土豆,不可自採野生蘑菇等食用,以免引起食物中毒,危及生命。

3.注意環境衛生,不隨地大小便,不隨意丟棄垃圾。

「防汛知识」暴雨过后,雨过天晴丨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你得了解~

環境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即使在抗洪救災過程中,也應注意環境衛生。洪水過後,環境中的垃圾較多,應儘快清理,集中堆放,避免汙染水體。隨地大小便不僅會汙染水源,還可能造成蒼蠅大量孳生,傳播甲肝、痢疾、霍亂等腸道傳染病。感染血吸蟲病的人和動物糞便中含有血吸蟲病蟲卵,隨意排放,有可能引起血吸蟲病的傳播流行。

4.避免手腳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儘量保持皮膚清潔乾燥,預防皮膚潰爛和皮膚病。

「防汛知识」暴雨过后,雨过天晴丨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你得了解~

人體皮膚長時間浸泡在水中,會引起皮膚潰爛、感染等嚴重後果。下水勞動時,應每隔1~2小時出水休息一次。

5. 做好防蠅防鼠滅蚊工作,預防腸道和蟲媒傳染病。

「防汛知识」暴雨过后,雨过天晴丨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你得了解~

蒼蠅是甲肝、霍亂、傷寒、痢疾等傳染病的主要傳染源,老鼠體內含有流行性出血熱病毒、鉤端螺旋體和鼠疫桿菌等,蚊子是乙腦、瘧疾、登革熱、絲蟲病、黃熱病等傳染病的主要傳染源。在洪澇災害中,人與蚊蠅鼠等接觸的機會增多,應加強殺滅工作。室內可用蒼蠅拍滅蠅,食物應用防蠅罩遮蓋。可使用粘殺、捕殺等方法滅鼠,發現老鼠異常增多的情況需及時向當地有關部門報告。應使用蚊蟲驅避劑、蚊帳等防蚊,外出穿長袖衣褲。

6.勤洗手,不共用個人衛生用品。

「防汛知识」暴雨过后,雨过天晴丨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你得了解~

手是人體接觸外界環境最多的器官,傳染病也極易通過用手觸摸食物、揉眼、摳鼻孔等傳播,經手傳播的傳染病包括甲肝、痢疾、霍亂、傷寒、手足口病等腸道傳染病,“紅眼病”等皮膚黏膜性疾病,以及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用香皂、洗手液、流動水正確洗手可預防傳染病的傳播流行。共用毛巾、手帕等個人用品會引起皮膚黏膜性傳染病的傳播流行,要經常消毒,一人一巾。

7.如出現發熱、嘔吐、腹瀉、皮疹等症狀,要儘快就醫,防止傳染病暴發流行。

「防汛知识」暴雨过后,雨过天晴丨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你得了解~

發熱、嘔吐、腹瀉和皮疹可能是嚴重傳染病的早期信號,洪澇災害期間,一旦出現這些症狀,要儘快就醫。

8.在血吸蟲病流行區,儘量不接觸疫水,必須接觸時應做好個人防護。

「防汛知识」暴雨过后,雨过天晴丨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你得了解~

血吸蟲病是由血吸蟲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人和動物通過皮膚和黏膜接觸含有血吸蟲尾蚴的水體而感染。我國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四川、雲南等7省部分地區仍存在血吸蟲病傳播風險,應謹慎接觸野外水體,下水生產勞動時應穿戴膠靴、膠手套、膠褲等防護用品或塗抹防護油膏。如已接觸疫水但未採取防護措施,應主動去血防部門檢查,發現感染應儘早治療。血吸蟲病疫區應加強家畜管理,禁止到有螺洲灘放牧。要加強人畜糞便管理,未經無害化處理不得排入水體。

9.保持樂觀心態有助於問題解決。

「防汛知识」暴雨过后,雨过天晴丨洪涝灾害卫生防病知识你得了解~

人在洪澇災害中容易出現焦慮、抑鬱、絕望等不良情緒,嚴重的會引起心理疾病。任何災難最終都會過去,保持樂觀心態,有助於積極應對,重建家園。

(來源:這裡是新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