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手握重兵,让日本赔款的太平军降将丁汝昌

很多人都知道邓世昌和丁汝昌这两个人,但是丁汝昌是从太平天国投降清军的,这个就很少人知道了,在我们印象中太平天国的将领下场都不怎么好,可以想想陈玉成、李秀成、洪天贵福、石达开这些人就知道了。但是丁汝昌降将却手握重兵,最后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大清王朝手握重兵,让日本赔款的太平军降将丁汝昌

丁汝昌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是安徽庐江人,祖籍是安徽凤阳。丁汝昌家境贫寒,他只在私塾读了三年书,十岁的时候就失学了,十四岁在族伯父的豆腐店里当学徒。

咸丰三年(1854年),太平军攻占了庐江,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跟随程学启,驻扎于安庆城。

咸丰十一年(1861年),安庆城被湘军所包围,丁汝昌跟着程学启带着三百多人翻出城墙向湘军投降。曾国荃让程学启与丁汝昌为先导,攻打安庆城,毕竟程学启与丁汝昌对安庆城比较熟悉,八月,安庆城被攻下。

程学启升任游击,从三品,担任开字营营官,丁汝昌升任千总,正五品,担任开字营哨官。曾国藩命李鸿章组建淮军,程学启的开字营就归李鸿章指挥。

同治元年(1862年)丁汝昌因为配合刘铭传作战勇敢,被刘铭传点名要到自己麾下,仍充哨官,统领亲兵100人。旋改统领马队,升任营官,授参将。

太平天国败亡后,李鸿章署理两江军务,丁汝昌升为副将,统先锋马队3营,随刘铭传北上,与捻军作战,捻军被剿灭后,丁汝昌因功被授为总兵,加提督衔。

大清王朝手握重兵,让日本赔款的太平军降将丁汝昌

丁汝昌纪念馆

同治十三年(1874年)刘铭传打算把丁汝昌的三个营裁掉,双方发生冲突,丁汝昌一怒之下辞官回家,解甲归田。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后李鸿章兴办洋务,不甘心就此消沉的丁汝昌找到李鸿章,李鸿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委任他筹建北洋水师。由于早年表现突出,正指挥兵马收复新疆的左宗棠也来信邀请丁汝昌出山助阵,但被李鸿章以“伤病复发”为由留在身边。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师远洋操练,在长崎补充给养,北洋水兵因为嫖妓问题在日本大打出手,此事原本是北洋水兵挑起,但自恃兵强马壮的北洋水师竟然以炮击长崎威胁日本政府,最后以日本赔偿五万元了事。

此事被日本方面认为是奇耻大辱,也为后来甲午海战埋下伏笔。

光绪十四年(1888年),根据李鸿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不久赏加尚书衔,丁汝昌达到一生荣誉的顶点。

大清王朝手握重兵,让日本赔款的太平军降将丁汝昌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二日,全军覆没的丁汝昌服鸦片自杀,以死谢罪天下,临死前,将北洋海军提督印截角作废,年仅59岁。丁汝昌和日本海军创始人胜海舟有非常不错的私人关系,可以说是惺惺相惜,二人曾经互赠佩剑作为纪念。丁汝昌殉国后,胜海舟为丁汝昌写了一首挽诗,并用“双美”来称赞他的故友,诗曰:“忆昨访我屋,一剑表心里,委命甚义烈,懦者为君起。我将识量大,万卒皆遁死,心血溅渤海,双美照青史。”在他死后,光绪帝下旨“籍没家产”,不许下葬。丁汝昌的子孙辈被迫流落异乡。直至宣统二年(1910年),经载洵及萨镇冰等人力争,清廷才为丁汝昌平反昭雪。

关于丁汝昌的功过,历史自有公论,最后以当时《纽约时报》的一段话收尾:​“三名中国海军将领,北洋舰队司令丁汝昌将军、右翼总兵兼‘定远’舰舰长刘步蟾将军和张将军,在目前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们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他们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他们是通过一种令人哀伤的、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出这种可贵品质的。不管这些军官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是否像他们离开时表现的那样,但至少他们在展现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精神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向世人展示:在四万万中国人中,至少有三个人认为世界上还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宝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