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出台了,聊聊银行和理财的那点事儿

资管新规出台了,聊聊银行和理财的那点事儿

苦等了半年,被各种小道消息传了无数遍“狼来了”的资管新规正式稿,终于在昨晚尘埃落定。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秒开文件,再以最快的速度拉到文末,看到“2020”,一颗扑通扑通加速心跳的小心脏终于得到了些许安抚。资管新规的过渡期从原先意见稿中的2019年6月末延长到2020年末,整整延长了一年半的时间,给市场预留了更多的时间熨平资管产品新老切换可能带来的影响和波动。

银行理财,在众多资管产品中占据1/4江山,未来将不得不面对大幅调整。我突然想到了自己买的第一只银行理财,2014年行里的理财app正式上线,推出一款类似于宝宝类理财的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竟然有8%,我妥妥的成为了它的第一批客户。买了这么多年银行理财,资管新规出台后,很想聊聊银行和理财的那点事儿。

01

我国第一只银行理财是中国银行在2003年推出的“汇聚宝”外汇理财产品,紧接着在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了我国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面向普通零售客户发行,资金主要投向于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利率债品种,采用预期收益率形式。

在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之初,实质上有两个选择,一是公募基金的净值模式,另一个便是监管机构批准的阳光理财B计划模式,按照约定收益率发行。监管部门考虑到直接发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比较大,所以银行先国债、金融债、央票等利率债,收益率波动小且基本确定,所以相当于一款固定收益类产品,采用了预期收益率的形式。没想到的是,当初不经意的一个选择,竟让预期收益率的模式成为银行理财的主流模式,并在未来实现了银行理财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2013年下半年开始,多家银行开始试点净值型理财产品,监管层也鼓励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但收效甚微。从2007-2017年,这十一年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从0.53万亿元增至29.54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44.13%,远超同期银行表内资产14.92%的年均复合增速,不受资本约束的表外理财,速度奔的有点快!

02

银行发行理财,赚钱么?

怎么看都不太赚钱。目前大部分一年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5%左右,假设资产端主要是买的利率债,一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在3%左右,一年期国开债到期收益率在4%左右,考虑到1.4倍的杠杆,再加上期限错配,投点非标,所以资产端收益率大概能达到5.5%,就简单的假设理财产品资产端和资金端的利差在0.5%左右吧。

30万亿的银行理财,一年的利润大约在1500亿,而2017年商业银行全年利润1.74万亿,所以理财产品的利润不足全年利润的1/10。

同时,银行理财具有很明显的规模效应,规模越大,赚的越多,所依赖的是渠道与客户。所以中小银行,要在理财市场中分杯羹,往往只能通过提高收益率来竞争,资产端的收益率就那么高,所以无非是银行在给客户让利,难道是只赚吆喝不赚钱么?

当然不会。因为相对于赚钱,银行理财业务更重要的两大功效是获客揽储和倒腾资产。

先说获客揽储。光大最先发行银行理财产品时,估计也没想着揽储,毕竟那时候,还没有各种宝宝类理财,大家的钱主要是还是存在银行。2013年6月,余额宝正式推出,从2014年开始,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的变化曲线越来越陡峭,表明理财产品余额增速越来越快。所以,银行通过发行接近市场化利率的银行理财产品,与宝宝类产品拉开了客户争夺战,不同银行之间也通过发行理财来抢夺客户。在月末、季末等重要存款考核时点,还会等来银行的高息理财产品。

对客户而言,银行理财虽然不是存款,但真要是出了事儿,银行敢不刚兑么?虽然银行会强调,我们只是代客理财,不承担风险,但客户不会当真。所以,银行理财就默认呈刚兑产品,和银行存款相比,风险没有变大,收益率却翻了两三倍。

图1 银行理财产品余额规模变化曲线

资管新规出台了,聊聊银行和理财的那点事儿

再说倒腾资产。2017年以来的金融严监管,对银行乱象列出了八宗罪,同业、理财是重点整治对象。银行倒腾资产,基本处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表内受限的业务,需要绕道通过表外去做,比如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行业,表内贷款受限比较多,就借通道绕道表外;

二是资本受限,或是贷款额度满了,客户融资就从表内贷款转到了表外理财;

三是资产出现不良,挪到表外,就不用计提不良了,可以隐藏不良率。

就这样,银行资产完成了表内到表外的“乾坤到挪移”。所以,相对于赚钱,获客、揽储、倒腾报表,理财产品简直就是银行的哆啦A梦。

03

资管新规落地了,实际上自征求意见稿出台后,资管民工们就很焦虑,因为原来自己熟悉的那一套彻底玩不转了。对于银行未来如何去发展资管业务?资管新规里实际上已经给出了大方向,通过成立银行资管子公司独立开展资管业务,打破刚兑,以净值型产品为主。对银行理财而言,主要会有以下几个变化。

资管新规出台了,聊聊银行和理财的那点事儿

第一,银行理财规模会减少。一方面,保本型理财将退出历史舞台;另一方面,同业理财规模一直在缩减,是监管的重点。这两部分是银行主动减少的部分,此外,银行理财产品以后分为公募产品和私募产品,私募合格投资者的门槛提高,而公募产品转变为净值型产品后,产品收益率可能会有比较大的波动,原先理财客户可能会有一部分流失。所以,预计银行理财规模会减少,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接力还需要有一段时间的过度。

假设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减少减少30%,则资产端需抛售8.86万亿资产。而2017年底理财资产端流动性资产有4.11万亿现金及存款、2.80万亿权益、1.32万亿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商业银行债,总规模合计大约8.23万亿,有一定的流动性缺口。因此,理财规模收缩会带来阶段性资金面紧张的压力,同时利率债可能会遭遇抛售。但由于过渡期被延长,理财规模收缩对市场的冲击减弱。

第二,产品竞争力从收益率转变为资管能力。未来银行公募理财产品只能配置标准类债权,比如债券和ABS等,非标是完全say byebye了,同时也很难进行期限错配,银行公募产品理财收益率将会下降,而公募产品的客群范围广,是客户争夺的主要战场,再通过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竞争空间会非常小,相反,客户将会更看中产品收益率的稳定性。

可以预期的是,银行资管业务未来会产生明显的分化,资产管理规模大、经验丰富、投研实力强、集团内金融牌照齐全的银行,未来在资管业务上有明显的优势,而资管实力较弱的银行,可能会更多的依赖于委外或者是纯代销的模式。

第三,银行存款产品回归。资管新规并未对结构性存款产品进行规范,事实上自征求意见稿出台后,银行加大了结构性存款的发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保本型理财产品的空缺。在银行理财产品过渡期内,银行仍将依赖于结构性存款产品,与宝宝类理财、货基等产品竞争。

以后不论是银行、券商还是基金,资管产品都差不多,选择哪个渠道,哪家公司的产品,多多少少还是会看背后的信誉,要说最难得,就是要让客户相信,你真的不会刚兑了,跟炒股一样,赚了是你的,亏了还是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