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區龍門坳村的大力致富經

近年來,萬山區謝橋街道龍門坳村黨支部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以摸準實情、真抓實幹為基礎,通過不斷地努力,引導貧困群眾發展特色產業、駐村幹部引路等幫扶措施,帶領龍門坳村的村民們擺脫貧窮,走向小康。

龍門坳村位於謝橋街道東南部,全村總面積為17平方公里,村裡主要有漢、土、侗、苗四個民族居住。總耕地面積6200畝,全村14個村民組,689戶280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62戶558人,其中,2017年脫貧出列74戶201人。

在艱難的脫貧道路上,龍門坳村黨支部率先建立了黨員聯繫貧困戶的制度,在第一時間創建了扶貧互助協會,合理展開幫扶工作,為扶貧措施落實添了一大力。在經過多次召開村裡的大會及入戶宣傳,與百姓共生活同交流後,逐戶制定詳細的幫扶計劃,明確責任、確定扶貧工作內容、具體措施和時間節點,對扶貧缺口進行攻破。再針對不同的貧困戶,制定不同的幫扶措施,紮實推進扶貧政策,幫扶責任兩個落實。為“精準扶貧”戶建檔立卡,做到“一家一戶”調研摸底、“一家一戶”一本臺賬、“一家一戶”一個扶貧計劃、“一家一戶”結對幫扶。

扶貧政策實施下來後,村黨支部書記劉雲分秒必爭,立即帶領龍門坳村的黨員、返鄉致富帶頭人主動籌集資金18萬餘元,用於完善村裡基礎設施,解決道路建設佔地問題,加建必要的硬軟件設施。在2018年4月,龍門坳村的公路改造加建已全部完工,村裡還設立了文體廣場、路燈等。同時,龍門坳村黨支部因時制宜,帶著微笑走進村裡每一戶的家中,以親和溫婉的方式去宣傳脫貧攻堅政策,狠抓從思想脫貧工作,灌輸致富理念,讓村民們真正從內心裡樹立起“我想脫貧、我要致富”的積極思想,從而激發出他們在脫貧行動上的主動性,全力鼓勵村民在脫貧攻堅戰中一定要迎難而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再苦再累也不忘心中脫貧致富的堅強信念,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方能旗開得勝!最終在支部的帶領下,黨員群眾為留守兒童、貧困學生送去慰問金、物質等共計資金20餘萬元。

達到了積極的影響效果後,趁熱打鐵,村黨支部帶頭組織,結合當地土地資源情況進行合理選址、詳細規劃,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及土地等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商投資;且在將投資環境更完善的情況下,投資選擇則更為廣泛。解決了村民們土地閒置和經濟薄弱的問題,讓村裡的資源得到好的利用,同時也讓龍門坳村的經濟得以發展,整個村莊得到質的提高。2017年,在村支委帶領下,龍門坳村“兩委”成立了公司,其中村支部書記劉云為公司法人;村委班子墊資100萬投入產業項目作為公司的發展基金,重點打造竹蓀種植產業,採取“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公司+貧困戶”模式,即村支部引領,搭建多方合作平臺;合作社主抓,提供產業發展技術保障;商管公司主推,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貧困戶參與,共享產業發展成果。最終,24戶貧困戶入股竹蓀產業,入股資金120萬元,每戶增收1萬元以上,人均收入達到5000以上。竹蓀產業發放分紅資金28萬餘元,惠及貧困戶162戶558人,戶均增收3400元;帶動貧困戶就近就業200餘人,發放農民工工資140餘萬元;發放土地流轉金20餘萬元。

2017年,龍門坳村在新上任的支委帶領下,村委班子墊資100萬投入產業項目作為龍門坳村的集體發展基金,重點打造竹蓀種植產業;最終,24戶貧困戶入股竹蓀產業,入股資金120萬元,每戶增收1萬元以上,人均收入達到5000以上。2018年,龍門坳村更是大力發展了1300畝竹蓀產業,據統計全村6800畝土地近5000畝用於發展產業。(王羽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