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選圍帶領鄉親脫貧的「致富經」

珠江網訊(通訊員林梅芝)行過鄉道,走進者海鎮犀牛村,山林依綠,天空晴朗,馬選圍的“犀牛村畜牧產業扶貧養殖小區”裡幾千頭大小不一的生豬在衛生圈裡愉快地嬉戲著……

馬選圍20多歲成立自己的建築施工隊,在建築行業摸爬滾打16年,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馬選圍沒有滿足於個人的成功,他始終牢記雙親的教悔: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一定要幫助別人。馬選圍看到養育了自己的家鄉,還戴著“貧困村”的帽子,覺得應該為鄉親們做些什麼:“自己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

2016年,馬選圍將未來發展重心轉移到老家犀牛村,他參與了村“兩委”換屆選舉,併成功當選為犀牛村黨總支副書記,並被推舉為者海鎮人大代表。當時,者海鎮脫貧出列行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新官上任的馬選圍一直在思考,“如何帶領群眾早日脫貧?如何發展建設新農村?如何把責任擔起來,讓群眾看到希望?”等問題,力求能探索出一條具有犀牛村特色的、切實可行的脫貧致富新路子。馬選圍認為,幫助村民脫貧致富,重點不在於“資助”,而是要“扶助結合”,村民自己有能力邁開步子,才能在致富路上走得更遠。2017年5月,馬選圍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帶頭通過村集體入股、黨員入股、貧困戶金融產業貸款入股、能人大戶入股的方式,投資1150萬元與會澤溫氏集團合作創辦了犀牛村畜牧產業扶貧養殖小區(60戶202名貧困群眾籌資參與)。馬選圍身先士卒,併發揮黨組織的引領帶動作用,創新“黨總支+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項目支撐”的產業扶貧模式,帶領農民實實在在富起來。扶貧養殖小區流轉土地65畝,年養殖、出欄生豬1.2萬頭,每年純收入可達240餘萬元,參與入股的60戶貧困戶,每戶每年保底分紅不少於4000元,同時優先吸納具有勞動技能的貧困群眾到合作社工作,人均年工資可達3.4萬元,115戶420餘人直接或間接從中受益。除了發展養殖小區,犀牛村還結合地理環境、區位優勢、光照時間、土壤條件等,成立了無公害蔬菜合作社、草莓種植合作社、百合種植合作社。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取得村民的信任,馬選圍等黨員幹部衝在第一線,帶頭投資、種植,身體力行為村民做示範,為村民趟出一條坦途,幫助當地群眾從思想上和行動上真正“富”起來。村民們親切地稱呼馬選圍為“馬老闆”,他們說:“馬老闆就是想帶我們致富,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我們村有他,大家驕傲、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