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都有哪些?

老牛140945780


老北京小吃,既不是皇家的滿漢全席,也不是達官顯貴飯桌上的美味佳餚,它是最平民最接地氣的咱老百姓的吃食,在口味上具有特定老北京地域風格特色的小食品,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是普遍性的平民消費品。

如果非要咬文嚼字一點,那小吃在古代也叫做“小吃”,釋義是:下酒菜,特指正式飯菜以外的熟食而今主要形容市井點心鋪中售賣的熟食或飯館中的比較經濟實惠的膳食。一如在《儒林外史》中對小吃就有詳細的描寫:“XXX叫了一賣一錢二分銀子的雜膾,兩碟小吃。那小吃一樣是炒肉皮,一樣就是黃豆芽。”

下面發幾張筆者某次街邊打尖吃的一些老北京小吃,正好可以給題主當做小吃題材介紹一下

這個就是北京大名鼎鼎的小吃之一“炒肝兒”,大家上眼瞅瞅,雖然是小吃這正經店的做的是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其主要的原料是豬肝,豬肺,豬大腸,在加上蒜泥,薑末等為輔料,最後用澱粉勾芡而成。等做得後,咱食客拿起小碗不要用勺子,直接用嘴沿碗周圍抿著吃,嘿,地道~

然而光吃炒肝兒的最佳伴侶必須是這小包子啦,這個是筆者要上的三兩豬肉大蔥,一口包子抿一口炒肝兒,讓吃飯就變成了一種享受,當然如果覺得太噎得慌,一瓶老北京產的“北冰洋”汽水絕對是不二之選啦。

好嘞,打尖完了,咱回家吹空調吃西瓜看球賽去嘍。

(謝謝觀看)


老豬的碎碎念


朋友:《老北京九十九種小吃你末準都吃過》第一章。北京小吃分為清真,加上宮廷三味,蒸、炸、煎、烙、爆、烤、涮、衝、煎、煨、熬等各種作法炮製,歸了包堆(音:ZUl讀一聲)有百來種。用老舍先生之子、著名作家舒乙先生的話說就是“小吃大藝”。還有段歌詞唱的好,說“北京小吃九十九,樣樣吃你吃不夠”。北京的小吃是宮廷御廚和草民大雜院應運而生的,不論是宮廷傳入民間或是民間傳到宮廷,流傳到了現在。而今您要想吃上口全活點兒的小吃,一個地界兒是寬街路口的白魁清真小吃店,一個地界是菜市口附近的南來順清真小吃店、便重要的就是護國寺小吃店了。在早年間,這些吃食不是小店兒裡的主打,是北京小吃特有的氛圍,也就是有了這個環境,象什麼豆腐腦白、小腸陳、爆肚馮、茶湯李、年糕錢、奶酪魏、豆汁兒張,還有德順齋焦圈、月盛齋馬家的醬牛羊肉和爐灶曹一樣,在不斷的改良中,得以揚名,也就成了咱老北京的代表。哪國的領導來了咱們這兒,這餐桌上也備不住有幾樣老北京的小吃。今天咱們逐樣說說這些老北京、新北京引為自豪的吃食。前屆,咱們己專題說了豆汁兒和麻豆腐。在這兒就先說灌腸了。灌腸可是歷史長遠,自打明朝就有了。《故都食物百詠》中提到煎灌腸說:“豬腸紅粉一時煎,辣蒜鹹鹽說美鮮。己腐油腥同臘味,屠門大嚼亦堪憐”。咱老北京當年街頭常有挑擔小販賣灌腸幾。有個順口溜是這麼說時,說是粉灌豬腸要炸焦,鏟鐺筷碟一肩挑,特殊風味兒童買,穿過斜陽巷幾條。當年真正的灌腸不是有糰粉做的,而是用豬肥腸洗淨,以優質麵粉、紅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種原料調料配製成粕,灌入腸內,煮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焦,澆上鹽水蒜計,口味香脆鹹辣。還有一種叫小灌腸,用澱粉加紅曲水和豆腐渣調成稠糊,熟後切小片塊,用豬油煎憑,鹽水蒜汁食用。咱們現在吃的灌腸多少有點象這小灌腸。甭管什麼灌腸,外焦裡嫩是肯定的了。


說起灌腸,最早我們家都是在東四隆福寺的東口兒,灌腸店去買。買回一大坨子,回家切成片,砸好爛蒜汁,擱瞠上大大的放油,熱油一煎,盛到盤兒裡,澆上蒜計,頓時香氣撲鼻。到後來,懶的去哪兒買了,就到超級市場去買抽真空的那種,但吃起來遠沒有隆福寺的好。再有一點,早年在副食店裡也有賣生灌腸時,是粉色的不到小尺大,一寸多粗。第一次見到驢打滾,是週末是在一個周未。爸爸媽媽代我們去德勝門遛彎,看到一個自行車周圍圍了一圈子人,好奇地擠過去一看,賣的一種黃乎乎的東西,象旁邊一個老爺爺打聽,老人得意地說是“驢打滾”。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麵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的黃米麵外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皮,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為,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炒肝兒其實以豬肥腸為主,豬肝極少。北京四九城的小飯館屬會仙居的炒肝兒出名。這吃炒肝有個講究兒,哪得手託著碗,轉著玩邊兒吃,這叫正宗。第一次吃炒肝還是下了夜班,和同事一起到前門大街的炒肝店吃好,而且是一發而不可收拾了。再說豌豆黃兒,早年間小販兒們是這樣叫喝“噯,這小棗兒豌豆黃兒,大塊的來”。豌豆黃兒。用的白豌豆去皮,以兩倍於豌豆的為,將豆燜爛,然後放糖炒,再加入石膏辦和熟棗攪拌均勻,放入大砂鍋內,俟其冷卻成坨後,扣出來,切成像切糕一樣的菱形塊,放上小片金糕以為裝受,通旁都置於罩有溼藍布的獨牡車上去賣,經營此業的大多是京東平谷、香河以及京南採育等地的老鄉,這是粗豌豆黃的做法。細豌豆黃兒哪,那就講究了,這是清宮御膳房根據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兒改進而成。其製法較精,是將豌豆煮爛過篩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後切成兩寸見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色味俱佳,質地細膩純淨,入口即化,屬上品。最後,隆重推出的就屬這焦圈了。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您買個大火燒,從中間兒一掰兩半兒,中悶夾個焦圈兒,火燒的椒香,伴隨著焦圈的脆,真叫人吃不夠。還有種吃法兒,就是喝豆汁就焦圈,也是別有洞天。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算是咱中國廣告的鼻祖了,老蘇寫的廣告詩:“纖受嗟成玉數尋,碧油煎兇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禍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軋:“入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可見這焦圈的由來。久。

還有滷煮,那簡直就是流連忘返,但別忘了,任何清真小吃店決不會賣滷煮的,因為它是以豬下水肥腸為主料之一的。見著了就得吃,熱乎乎、辣乎乎的,而且吃的就是那股子肥腸中的臊味。大冬天兒的記得頭幾年在學校學習時,中間換車的地界兒有個滷煮攤兒,告訴您。不管時間多緊、風多大,天多冷,來它一碗滷煮下肚,暖和的遍體通透。
據咱們這史料上說,北京小吃有600餘種,現而今留下來的還不到100種。幾天後就是週末了,您不帶上一家老小去護國寺小吃店或南來順小吃店得意二口幾。哈哈,隨您!



1、奶油炸糕


2、咯吱盒


3、驢打滾


4、爆肚


5、糖卷果
6、炸灌腸


7、排叉
8、螺絲轉

9、焦圈
10、糖火燒

11、糖耳朵
12、豌豆黃

13、炸糕
14、豆汁

15、撒子麻花
16、門釘肉餅

17、艾窩窩
18、油條

19、炒疙瘩
20、肉餅

21芥末墩
22、麻豆腐

23、薑汁排叉
24、滷煮火燒

25、切糕
26、白水羊頭

27、爆肚
28、鍋貼

29、薄脆
30、開口笑

31、薩琪瑪
32、蛤蟆吐蜜

33、麵茶
34、豆麵丸子湯

35、扒糕
36、炒紅果

37、杏仁茶
38、冰糖葫蘆

39、小窩頭
40、芝麻燒餅

41、麻團
42、芸豆卷

43、肉末燒餅
44、芝麻燒餅

45、茶湯


老牛140945780


北京傳統小吃似乎和現在精緻的料理比起來,顯得不那麼誘人,但是仍有很多人對它情有獨鍾。

1)驢打滾

驢打滾絕對是北京小吃裡全國人民都愛的那一口!新鮮軟糯的糯米卷著飽滿的純紅豆餡,再蘸上一層香噴噴的黃豆粉!

2)豌豆黃

冰涼細膩,入口溫柔地化開,滿嘴都是清甜的豆香。

3)艾窩窩

雪白的艾窩窩也是糯米豆餡控的摯愛!

4)豆餡/肉餡火燒

豆餡整體綿密細軟還有著紅豆顆粒感,只有紅豆本身甜度。

5)糖花捲和糖火燒

麻醬和紅糖的調和是關鍵!

6)滷煮

把火燒、豆腐塊、小腸、肺頭等料切成塊,再澆上滿滿一碗濃厚的老湯。根據個人口味,加點蒜泥、香菜、辣椒油等調料。

火燒滲透了湯汁卻不爛,小腸酥軟易嚼,豆腐最吸汁,如此飽滿熱乎的一碗下肚就是舊時勞苦大眾樸實的慰藉。

7)爆肚

8)麵茶

用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的糊狀物,表面是濃稠醇香的芝麻醬。

9)燒餅

最簡單的燒餅就很好吃!殼酥芯軟,單純的麻醬和椒鹽提香。帝都好吃的燒餅實在太多,數不完!

10)年糕

年糕其實花色品種很多!

上面這張圖懂吃的一眼就能看出來是牛街清真白記小吃的紫米年糕了吧!

看起來黑乎乎一片實際上黏黏糯糯挺好吃的。紫米是一粒粒的富有嚼勁,豆沙香甜,還有配酸甜的山楂條解膩。

11)炸灌腸

現在的灌腸多用澱粉做了,蒸熟後切成片,油炸後蘸上鹽水蒜汁。 外硬脆內軟韌。

-------------------

寫了十個小吃了,才發現,北京小吃真的很豐富,還有炒肝、炸糕、豆汁焦圈、糖油餅、炒紅果、肉餅……認真細說起來怕是能說很久


ENJOY精選限量美食


老北京小吃種類很多,下面我說說我愛吃的這幾樣。

那時候人們都習慣早睡早起(關鍵晚上沒啥娛樂活動,9點鐘以後街上安靜極了),清晨起床,對於一碗豆汁,一份焦圈兒、炒肝充滿渴望。

老北京美食中的豆汁 ,聞著“酸酸臭臭”的,一旦喝起來就愛不釋手,不會輕易放棄了!豆汁的最佳拍檔就是焦圈了。它色澤深黃,形如手鐲,焦香酥脆,風味獨特。

炒肝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沿碗周圍抿一圈,再就著吃一口小包子,滿足!

早飯吃完,靜謐的衚衕口,一聲接一聲的吆喝聲勾起饞蟲,“剛出鍋的驢打滾喲”!揣著剛跟大人要的零花錢出門,發現玩伴們早已經把小販團團包圍。

“驢打滾”黃、白、紅三色分明,煞是好看。咬上一口,豆餡入口即化,香甜入心,心裡美滋滋的。

這一上午捉蟈蟈,撲蜻蜓,正玩得歡的時候,奶奶慈祥的聲音就傳過來了:快回家吃飯了!今兒做的可是你最愛吃的炸醬麵!”

黃瓜,蘿蔔切絲,再來點綠豆芽,淋上香噴噴的炸醬汁,愛吃蒜的淋點蒜汁,一碗地道的老北京炸醬麵就成了!到了夏天的晌午,大傢伙都愛端著碗坐院裡,瓜藤下慢悠悠地吃~

北京的天兒,熱的時候真叫熱,大中午的知了叫個不停,找個陰涼地兒,喝著酸奶看小人書,也是美哉。

灰白大肚子的瓷瓶,濃稠酸甜的酸奶,老北京瓷瓶酸奶是北京人記憶裡不可或缺的美味。

晌午一過,大人們搬個凳子來家門口搖著蒲扇乘涼,午睡過後的小夥伴們滿血復活,三三兩兩的搭伴去買串冰糖葫蘆。

“唉,冰糖葫蘆喲,新蘸的。”小販的車架子上彆著各色的糖葫蘆,用竹籤串著山裡紅、海棠果、葡萄等蘸以冰糖,酸甜可口還開胃。

聞見陣陣肉香的時候,就該回家了。爸媽忙活了半天的滷煮馬上就要出鍋啦!

小腸的柔韌,肺頭的軟爛,老湯的香濃,鍋裡還煮有大火燒,燉得透透的,既有肉香,還有面的筋道勁兒。連湯帶菜,盛出一碗,澆點腐乳、韭菜花和辣椒油,再撒上點蒜泥,您就吃去吧,絕對是那種壓倒一切的簡單粗暴的香,北京人講話,這才搪口。

晚飯後衚衕口的路燈下,幾位老大爺圍繞著小四方桌切磋棋藝,工作一天的大人躺在躺椅上,袒露出剛吃飽的胃,一手搧扇子,女人們聚在一處繼續昨晚的東家長西家短孩子們跑著,跳著,玩著。。。這是老北京


法制晚報


小吃每個城市多少都會有,那種傳統的味道和感覺是無法複製的,北京小吃代表著北京人特有的審美和喜好,是城市的一塊“活化石”,對老北京人而言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老北京的小吃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隨著時辰、季節的不同更換品種。清晨很早出來賣硬麵餑餑的,接著就是提小籃賣燒餅、火燒、大麻花的。太陽出來後,街頭巷尾早已經擺上了賣杏仁茶、豆腐腦、麵茶、炸丸子的攤子,賣油餅的、油條的。有些人更喜歡去早餐鋪,叫“粥鋪”“燒餅鋪”,買一套燒餅、油炸鬼,粥鋪掌櫃的會免費盛上一碗甜漿粥或粳米粥。所謂甜漿粥,其實看不到米,店裡的夥計每天早起,用小石磨將泡好的粳米細細地磨成稀漿,然後加水、鹼面煮熟,味道清香,搭配有點油膩的點心恰到好處。只可惜,甜漿粥後來被豆漿、各種粥取代了。

芝麻燒餅、馬蹄燒餅、肉末燒餅各種,滿街的燒餅鋪子。用模子作出的馬蹄形狀,烤熟後,外焦中空,掰開正好夾進去一個油炸鬼,要起來相酥甜美。油炸鬼,據《北京土話》的解釋:“果俗讀成鬼,北方古音也。” 就是炸果子,一種橢圓形約半尺長短圈狀的油炸品。

豆汁店、小吃鋪裡還賣者一種名叫“焦圈兒”的,最有名的是興盛館鄔殿元炸的焦圈兒,他的師傅就是清宮御膳房裡專做這個的。

說了半天還只是簡單的早餐部分,午後有江米藕、切糕、扒糕、綠豆丸子、老豆腐等,晚飯後的熟驢肉、羊頭肉、五香牛蹄筋,

深夜裡還有吆喝心裡美大蘿蔔的。一年四季的就更說不完了…… 個人偏愛甜食,所以關注的都是這類,像糖火燒、撒子麻花、薩其馬、奶油炸糕、驢打滾、豆腐腦這些,下水臟腑那類也很有名,爆肚兒、灌腸、滷煮這些。

糖火燒

驢打滾

北京小吃每一種的製作方式、食用方式,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和北京人的生活情趣,是一項特定歷史記憶下的特殊文化成果。每個人喜歡的小吃可能不同,但對美食的熱愛和情懷總是能共鳴。


GSN


亞洲食學論壇


老北京小吃大多數其貌不揚,單是外貌似乎就失去了對它的興趣,但北京小吃種類繁多,各具特色,非常值得品嚐。

爆肚兒

不少作家在文章裡提到過這種小吃,以豬肚、羊肚為原料,好的爆肚兒吃起來又脆又香,嚼起來嘎吱作響。

燒羊肉

百年老店,老北京月盛齋的燒羊肉非常有名,色澤金黃,最適合下酒或著就燒餅吃。用燒羊肉的湯來拌麵是老北京的傳統吃法。

豆汁兒

雖然有股奇怪的味道,但是在喜歡的人看來這也是一種特殊的香味。是用綠豆製作澱粉的下腳料,裡面含有大量的綠豆纖維素,澱粉含量極少,有益於健康,適合減肥時食用,夏天清熱解暑、冬天驅寒。

麻豆腐

是過了一邊篩子再發酵的綠豆渣,分羊油和素油兩種,口味稍有差異,各清真飯店有售。

白水羊肉

白湯燉熟後放涼的羊頭肉,吃的時候切成極薄的片,撒上椒鹽來吃,脆嫩鮮香,醇香不膩,適宜下飯、佐酒。

酥酪

有名的老北京奶酪,又叫宮廷奶酪,用牛羊奶製成的半凝固狀食品,乳白香滑,很有營養。

麵茶

現在的早點攤子上不太常見,用黍子面或小米麵煮成糊狀,上面澆上芝麻醬汁,灑點兒芝麻,非常飽腹。

豌豆黃、艾窩窩、驢打滾、芸豆卷

都是非常有名的北京宮廷小吃,口感軟糯香甜,老少皆宜。驢打滾由新鮮軟糯的糯米捲包著紅豆餡,再蘸一層香噴噴的黃豆粉;豌豆黃冰涼細膩,入口即化,滿嘴都是清甜的豆香;艾窩窩由糯米夾餡做成,甜軟可口,白色的外貌也非常可愛;芸豆卷色澤雪白,質地柔軟,餡料香甜爽口,是一種食療滋補的佳品。

糖卷果

主料為山藥、大棗,深受中外遊客的青睞,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藥膳。

滷煮火燒

也是北京名氣非常大的一款小吃了,滷煮就是老湯,用香料煮成五花肉和豬小腸的湯汁,每次都要留一點待下次煮的時候兌進去,肉湯的香味會更佳濃郁。把火燒、豆腐塊、小腸、等料切成塊,澆上一碗濃厚的老唐,再加各式佐料,火燒滲透了湯汁而不爛,小腸酥軟,豆腐吸汁,味道厚重,便宜大碗,是老北京人都喜歡的一種街頭小吃。

炒肝

以豬的肝臟、大腸等下水為主料,湯汁主要是上好的口蘑湯為主,色澤油亮,呈醬紅色,肥而不膩。

褡褳火燒

味道和做法都和鍋貼比較類似,長條形,裡面裹著肉餡,用油煎的金黃,外焦裡嫩,香氣四溢,很受當地人和遊客的歡迎。

炸灌腸

其實就是澱粉腸,不含添加劑,所以也沒有肉,講究用豬大腸中提煉出的油,炸至表面發酥後撈起來,蘸蒜汁吃。

焦圈

一種老北京傳統早點,色澤金黃,椒香酥脆,有獨特風味,可以說是喝豆汁兒的必備搭檔了。

糖火燒

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之一,香甜味厚,綿軟不粘。

炸咯吱

分軟炸和脆炸,吃在嘴裡又酥又脆,咯吱作響。


YHOUSE城市指南


炒肝兒

單從外表看,這炒肝和胡辣湯到是有幾分相像,但這兩者的味道和口感卻有天差地別。胡辣湯鮮香麻辣,食材豐富;而炒肝則蒜香濃郁,口感鮮嫩。

將處理乾淨的腸子切段,豬肝切薄片兒,放入以老抽、料酒、鹽、桂皮、大料、蔥姜、小茴香等多種調味料製成的滷湯中滷製。

在滷湯中加入水澱粉,攪拌均勻成糊狀。再倒入大量蒜粒,熬出蒜香,這炒肝就算齊活兒啦。

炒肝濃郁的湯汁混著蒜粒,肝嫩腸肥,香而不膩,濃稠潤口,著實是讓人上癮的味道。一碗炒肝兒就一份豬肉大蔥的包子,在北京,這可是最受歡迎的早餐搭配之一了。

爆肚

肚,其實就是胃。北京爆肚兒,爆的就是牛肚和羊肚。爆肚最常見的是這五種: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

很亂是不是,別急,看完這張圖你就知道你平時吃的到底是啥了:

爆肚,最常見的就是水爆。顧名思義,就是將肚放入滾水中汆燙。燙的時間不宜過長,有七上八下之說,燙久了就老了。爆肚,吃的就是個嫩勁兒。

爆肚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水爆、油爆、湯爆和芫爆。

水爆:

要求水旺火旺,根據部位不同,在滾水之中汆燙時間也有區別,撈出後蘸料食用;

油爆:

用水燙過肚後再用油爆炒;

湯爆:

先用水焯過肚片,再燒製牛肉高湯沖泡肚片;

芫爆 [yán]:

烹製時要加入芫荽(香菜)而得名,常誤寫為鹽爆。

這爆肚到這才成功了一半,尤為重要的另一半,其實就是蘸醬。

以芝麻醬為主料,配上韭菜花、腐乳、醋、蝦油、蒜汁、蔥和香菜,攪和均勻,這就是一碗地道的爆肚蘸醬了。

剛涮好的爆肚,醬碗裡一過,沾著濃郁的芝麻醬汁,旋即入口,極鮮、極嫩、極彈,噴香爽脆,餘味無窮,難怪北京人愛極了這一口兒了。

炸灌腸

最初的灌腸是用豬大腸灌製的。後來灌腸的製作工藝發生了變化,就演變成了現在這種形態。

現在的炸灌腸,多是以紅薯澱粉或是綠豆粉為主料,加水揉成長條後上鍋蒸熟。

晾涼後,切成一邊厚一邊薄的片(這樣的灌腸口感層次分明,薄的地方酥脆,厚的地方軟嫩),再入鍋煎炸遂成。這炸灌腸的油最好用豬油,味道更醇,香氣更濃。

炸好的灌腸,蘸上用蒜粒和鹽水調和成的蒜汁,用牙籤扎著,一口一個,噴香蹦脆,帶著解膩又提味兒的蒜汁兒,吃起來蕩氣迴腸,越嚼越香。


槑文化


北京的小吃很多,多到你吃不過來,著名的有驢打滾,艾窩窩,糖卷果,糖耳朵……還有聞名中外的北京烤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