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星「打車鏈」能否產生「諾貝爾獎」級理論創新?

核財經App7月9日報道 幣圈紅人陳偉星的“打車鏈”項目,還沒有問世,就足夠話題性。陳在快的項目上的失意眾所周知,藉助區塊鏈技術報一箭之仇,符合人們對某種經典戲碼的想象。

陳偉星“打車鏈”能否產生“諾貝爾獎”級理論創新?

6月29日在烏鎮區塊鏈大會上,陳偉星與原美團聯合創始人楊俊宣佈推出區塊鏈平臺VVShare,根據白皮書闡述, V代表勞動者的Victory,VV代表多重勝利,表示經濟體內所有成員的共贏,Share代表著共享精神,是品牌價值觀。VV Share的執行計劃中,除了打車VV Go,還將出現民宿VV Stay,航旅共享VV Fly,外賣VV Eats等,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會開放其接口給社區,發動社區完善錢包、交易所、行情、數據分析等配套技術設施、幣改相關產業內容,以逐步完善生態,打造公正且充滿熱情的“勞動者”社群。

根據白皮書規劃,VV Share將從三個方面打造共享經濟體:

①與勞動者共享的交易平臺(Marketplace)

②經濟體內容資產的幣改平臺(Tokenization)

③可治理與跨鏈全流通的經濟體公鏈平臺

陳偉星稱:這將是一個能真正落地的、改變生產關係的區塊鏈技術應用,也是一場科學社會實驗。

從共享交易平臺到資產幣改再到經濟體公鏈平臺,VVshare 描繪了一幅宏大誘人的圖景。不過如果僅僅從宏大圖景來對對比,區塊鏈領域眾多被稱為空氣幣的項目也絲毫不遜色,比如波場白皮書就具有星辰大海的壯麗氣魄。

那麼在99%項目都可能是空氣幣的幣圈雷區,VVshare是否屬於例外的1%? 業內如何評判VVresha呢?

陳偉星“打車鏈”能否產生“諾貝爾獎”級理論創新?

行業評測機構“深鏈測評”首先發布了一份測評報告,從市場,解決痛點,核心技術,競爭分析,項目進展,創始團隊等多個維度對VVshare評分,最終評分為:72。其中提到的風險因素有:

1.面臨的競爭壓力較大,國內獨角獸共享平臺已佈局區塊鏈,新舊勢力的PK,必將是一場硬仗。

2.路線圖模糊,公佈白皮書前沒有項目進展,打車應用場景還僅是停留在概念設計階段。

隨後,鏈塔智庫BlockData團隊從項目的應用場景、項目價值體系、技術評估、代幣分配計劃、項目規劃及可行性、團隊等六個方面對VV Share白皮書的分析,作出以下的評價:

(1)並未解決行業痛點,多場景間缺乏共性。

(2)代幣價值體系違背經濟學原理。

(3)自創共識機制,實用性待考察。

(4)代幣總量過大,未公佈鎖倉計劃。

(5)項目處於早期階段,進展不明確。

(6)團隊信息披露不足。

得出的結論是,VV Share項目與區塊鏈技術結合必要性不高,項目可行性不明確,同時信息披露不足,代幣價值體系違背經濟學原理,需要警慎對待。

本文無意評價這些爭執,而是結合陳偉星一些公開言論和VV share 項目書的描述,從經濟和商業邏輯做一些闡述和點評。

勞動致富?

陳偉星向來以犀利言辭懟人風格被人熟悉,他對一些經濟理論的闡述也很嫻熟,但不幸的是,他的有些理解是似是而非的,這典型的反映在一些關鍵概念上。VVshare白皮書說,將一起構建一個由“勞動者”與“消費者”共享的平臺,而非資本家控制的平臺。站在更新的經濟學視角來看,這些角色定義和區分是混亂的,誰是勞動者?誰是資本家?投入資本的難道就不是勞動者?勞動者投入的難道不是一種資本?勞動者難道不是資本家?

陳偉星“打車鏈”能否產生“諾貝爾獎”級理論創新?

把所謂的“勞動者”和“資本家”的角色對立起來是一種流行的謬誤,經濟活動的本質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自由交易,勞動,時間,資源,金錢和判斷力等等都可以以某種方式轉換為資本,進而通過激勵,產權,契約,法律等一系列規則形成經濟組織和市場過程,分享各自的收益,這是一種帕累託改進,也是組織體系的中心化的決策和分配機制內在的邏輯。

當然現代公司制下,公司剩餘索償權的分配並不是均等的,也未必是合理的,一定意義上導致了社會財富結構失衡,但很顯然,社會財富結構失衡有著更深刻和複雜的原因,把所謂“勞動者”和“資本家”職業分工和社會財富結構失衡因果化,顯然是膚淺的。分佈式賬本的重要寓意是信息平權,區塊鏈技術當然會重構經濟組織,這些都會影響財富分配,也會影響社會財富結構,但區塊鏈並不能巔峰職業分工和社會分層,區塊鏈不是均貧富的利器,不可能解決社會財富結構失衡,大同世界是不存在的。

共享經濟

VVshare強調了一種共享經濟理念,但共享經濟並不是一個新物種,自由市場條件下的公司制,其實也是一種共享經濟,共享基礎最初基於產權,後來則基於各種市場要素形成的現代企業治理結構。

陳偉星“打車鏈”能否產生“諾貝爾獎”級理論創新?

滴滴打車,共享單車,AirBnB 等企業的崛起似乎衍生出了一種新的共享經濟模式,其實這些模式並不意味著產權不重要,而是通過新的技術條件來組合產權,清晰的可分割的產權依然是這些共享模式的基礎。

在區塊鏈世界,表面看,股權的重要性下降了, 而集通證,權益或代幣與一體的Token功能凸顯,但具有權益或代幣屬性的Token實際上包含了產權的功能,只不過利用區塊鏈技術可以簡化交易流程,讓用戶直接參與到共享經濟活動中,實現點對點交易,免除中介費用,增加了產權的可分割性和流動性,陳偉星說,

“區塊鏈會驅使基於利潤追求的私人公司制度變成基於算法的集體所有制項目,未來十年,私人所有制公司都應改成機遇區塊鏈算法的集體所有制組織。”,這是一種很混亂的表述,傳統政治經濟學語境下的集體所有制是否定產權的,而只要承認產權清晰可交割,集體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並沒有區別,區塊鏈世界的共享經濟,並非是對產權機制的顛覆,而是一種升級。

區塊鏈下的共享經濟模式也要尊重產權的根本邏輯,那就是追求利潤(或者是激勵機制),只不過利潤的形式變成了Token價值。在另外一個場合說,陳偉星說“VVS token的設計,實際上是原來我們的企業共享經濟平臺的股權的升級版,我覺得未來所有的幣改的方向,核心資產的方向,首先應該是原來這種有價值的資產的升級版,因為他通過算法來錨定,也更加精細。”這個說法我是贊同的,但陳前後說法是矛盾的。

估值模型

VVShare白皮書最有爭議的一點,應該是估值模型的變化,從原來的P/E 切換到V/L。VV Share認為,估值(Valuation)和代幣的流動性(Liquidity)正向關聯。其關聯符合或接近以下公式:V=L*V/L rates,V代表Token的估值;L代表Token相對長期穩定的流動性;V/L rates是VVS提議的價值共識的比例。 陳偉星說,是用基於區塊鏈的燃燒模型(burning model)取代基於資產負債表的收入模型(revenue model);用V/L rates 代替P/E rates 估值模型。這是一個諾貝爾獎級的偉大社會實驗。

陳偉星“打車鏈”能否產生“諾貝爾獎”級理論創新?

如果V/L模型能取代P/E模型,這的確是個諾貝爾獎級的理論創新,但我感覺這個模型的漏洞和陳偉星的理論野心一樣大。

顧名思義,流動性本身是動態的,估值本身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流動性,用流動性來做估值在邏輯上是循環的混亂的。另外影響Token流動性的因素很多,包括項目設計,項目運作,經濟環境,社會情緒等等。

陳偉星說過,“我理想的區塊鏈世界,是所有行業能夠基於一套可編程體系,去推動線下資產上鍊,實現行業交易和各環節的標準化。”然而試圖把所有這些因素進行編程,以技術方式反映到估值模型中,實現各環節的標準化,無疑是狂妄的。

另外有人指出的,token持有人的利益函數並不相同,比如乘客和司機的利益取向差別巨大,這就導致V/L模型的自身矛盾,這也是沒有經過形式化證明的缺陷,如果打車鏈的智能合約以此為基礎,那可能就出現可乘漏洞。

共識機制

除了估值模型之外,VV Share提出了一種獨特的共識機制,也就是Proof of Connection,PoC共識是業內第一個對區塊鏈經濟體生態中多個商業角色(生產者、消費者和系統維護者)進行共同激勵的共識算法。PoC包含兩個部分:出塊算法:基於POS,結合權益質押(Deposit of Stake)、VRF(Verifiable Random Function)和PBFT(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ance),保證從全局隨機選擇出塊者的同時實現秒級出塊。這些描述讓人一頭霧水,而相比較而言,其他共識機制都是簡單清晰易於理解的,比如比特幣的Pow, EOS的Dpos, 甚至是Fcoin的交易即挖礦等等。PoC這套自創的共識機制到底是什麼鬼,只有寄望於項目後續描述來揭開其真正面相了。

鏈上治理

純粹從理論而言,基於共識算法,基於智能合約,可以推導出一個可編程社會的烏托邦夢想。

陳偉星“打車鏈”能否產生“諾貝爾獎”級理論創新?

VV share項目的理想是,在均等的權益條件下,所有參與者對自己擁有的VVS Coin負責,最終對整個共享經濟體負責。參與者將會更加主動和自治,勞動者將通過各種模式進行自發組織和自我管理,並在管理需求變化時,自發產生新的子社群,更好地管理整個價值生態。

作為社群的原始創建者和組織者,基金會將對社群發展進行正確引導和適當投資。

本質是將代幣分配給勞動者的預設算法,從而改進共享經濟中的生產關係。

然而正如EOS上線後湧現的各種治理亂象所喻示的,對社區, 仲裁者等基於現實世界政治角色的簡單化模範, 導致了目前系統的眾多衝突——請參閱《核財經》“EOS鏈上治理能否突破現實重壓”,VV share描繪了一個公正且充滿熱情的“勞動者社群”,但真實世界中,利益是相互衝突的,公正是稀缺的,治理規則不是給定的,而是不斷博弈的後果。在真實世界中構建美麗新世界是危險的,在區塊鏈世界,通往“美麗新世界”的描述,同樣是值得警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