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僧与诗人到底悟到了什么?

作诗与参禅本来是两种迥乎不同的活动。

但是在中国,

在禅宗兴起和流行以后,

在某些诗人身上,

诗和禅竟变得密不可分。

原因何在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并不很容易回答的问题。

禅僧与诗人到底悟到了什么?

禅宗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中国诗,

同佛教思想进入中国哲学,

几乎是同步的。

二者都是滥觞于两晋南北朝,

初盛于唐代,

大盛于宋代。

对于诗与禅的共同之处,

过去的中国诗人和今天的中国诗人与学者,

都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一言以蔽之,

他们发现,

诗与禅的共同之点就在“悟”或“妙悟”上。

钱钟书在《谈艺录》二八《妙悟与参禅》中说:

夫“悟”而曰“妙”,

未必一蹴即至也;

乃博采而有所通,

力素而有所入也。

学道学诗,

非悟不进。

陆桴亭《思辩录辑要》卷三云:

“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

只是古人不唤作悟,

唤作物格知至。

古人把此个境界看作平常。”

禅僧与诗人到底悟到了什么?

下面还有非常精彩的意见,

文长不具引,

请读者自行参阅。

但是,

我总还感到有点不满足,

我觉得至少有个问题需要我们回答:

“悟”到了什么东西?

光是“悟”,决不能成佛,

必定是“悟”到了什么重要的真理,

才能成佛作祖,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关键。

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

大彻大悟,成了佛。

他悟到的内容是什么?

虽然他没有明说,

其实还是颇为清楚的。

他成佛后在鹿野苑首转法轮,

讲的应该就是他不久前悟到的真理。

初期佛教教义被归纳成三句话,

称之为“三相”或者“三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

释迦牟尼首转法轮,

这三个法印几乎都包括在里面了。

其中“诸法无我”,

是佛教重要教义。

佛教从小乘开始,

随着社会的前进,

逐渐向大乘过渡。

最早出现的《般若经》的主要思想是,

法无自性,

即所谓法空的思想。

“无我”的思想,

“空”的思想,

一旦渗入中国的诗歌创作,

便产生了禅与诗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如元好问在《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中所说的:

“诗为禅客添花锦,

禅是诗家切玉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