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百款车型车内内饰重金属检测报告》即将发布

你了解你的车吗?你知道车内空气质量也是影响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吗?你知道汽车除了主动和被动安全之外,还有一种隐形的存在叫作车内重金属含量吗?

对于重金属,我们知道铅,汞,铬这类元素如果在身体内逐渐堆积,会对人体健康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但这些重金属的存在往往被汽车整车企业和零配件商所忽视,或者故意隐瞒。

而就在2018年6月底之前,多年以来着重关注汽车车内健康的车问网联合拥有超百万粉丝的汽车新媒体“车有范儿即”将联合发布《百款车型车内内饰重金属检测报告》,将超过100多款车的车内重金属含量检测报告,公布于众。

据悉,本次检测采用“现场测试“的方式,即100多款车型均为下线后三个月之内的新车,从而保证了检测样品的“新鲜”,而这百款车型几乎囊括了市面上所有合资、进口、自主汽车品牌的大部分市场销售产品。

2018年度《百款车型车内内饰重金属检测报告》即将发布

本次检测由专业的测试团队手持联合国核查所使用的便携式荧光RoHS分析仪,通过两次检测校对后得出最终检测报告,因此数据报告更加权威、准确。

另外,检测标准采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于2014年发布的《汽车禁用物质要求(GBT 30512-2014)》国家强制标准。

其实2009年8月底,《汽车禁用物质要求(征求意见稿)》(下称《要求》)的意见征集阶段就已经结束。按照《要求》所指,除部分在一定期限内豁免的汽车零部件和材料外,新认证车辆从2011年1月1日起、在生产车从2013年1月1日起,均应满足如下规定: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中每一均质材料中的铅、汞、六价铬、多溴联苯(PBBs)、多溴联苯醚(PBDEs)的含量不得超过质量百分数的0.1%,镉的含量不超过质量百分数的0.01%。

按照国标要求,除部分在一定期限内豁免的汽车零部件和材料外,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中每一均质材料中的铅、汞、六价铬、多溴联苯(PBBs)、多溴联苯醚(PBDEs)的含量不得超过质量百分数的0.1%(1000PPM),镉的含量不超过质量百分数的0.01%(100PPM)。

此次检测的单位(PPM),ppm是溶液浓度(溶质质量分数)的一种表示方法,ppm表示百万分之一,即1升水溶液中有1毫克的溶质,则其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1ppm。

2018年度《百款车型车内内饰重金属检测报告》即将发布

本次接受全面“重金属体检”的132款新车在选择上涵盖了多重维度,既包含国产合资品牌,也包括了进口车车型和自主品牌;既有几万元的经济型车,也有百万元的豪华产品;既有传统燃油车型,也包括了众多新能源品牌车型。

本次报告主要针对汽车驾驶舱内三个部位的重金属进行了取样测试,包括方向盘、座椅、排挡,这三处人体经常接触的部位。

此次我们关注的重金属含量主要有4种,铅(Pb)、汞(Hg俗称水银)、镉(Cd)、砷(As是俗称砒霜的主要元素,因为性质与重金属类似,也通常被归类为重金属)这四种重金属因为危害人体比较严重,而这些重金属主要是以混合物的形态出现在车的内饰当中,尤其是座椅,档把,玻璃,车辆仪表板以及搪塑材料中,所以是本次检测的重点。

铅在车内的存在:铅一般会作为有机材料添加剂使用,如加入橡胶件,密封件,粘结剂,涂料,润滑脂和树脂表面,车用皮质座椅的鞣制等过程也会使用到铅。

砷的危害:是人体的非必需元素,元素砷的毒性极低,而砷的化合物均有剧毒,三价砷化合物比其它砷化合物毒性更强。砷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如摄入量超过排泄量,砷就会在人体的肝、肾、肺、子宫、胎盘、骨骼、肌肉等部位蓄积,与细胞中的酶系统结合,使酶的生物作用受到抑制失去活性,特别是在毛发、指甲中蓄积,从而引起慢性砷中毒,潜伏期可达几年甚至几十年,慢性中毒有消化系统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病变等。砷还有致癌作用,能引起皮肤癌。

镉的危害:镉的毒性很大,可在人体内积蓄,主要积蓄在肾脏,引起泌尿系统的功能变化;镉主要来源有电镀、采矿、冶炼、燃料、电池和化学工业等排放的废水。

2018年度《百款车型车内内饰重金属检测报告》即将发布

检测流程如下:

1、光谱仪准备

按照仪器的工作指南给仪器通电,加热设备,并按照厂家的指导说明使仪器稳定。

2、校准

根据仪器用户手册的说明,按照厂家提供样品作为校准样品。样品中元素的浓度必须各不相同。

3、选择测试点

测试范围包括车内方向盘、挡把、座椅三个部位。每个部位根据不同车型材质、用料的不同至少选择三个点作为被测试点,例如挡把顶部真皮材质,档杆镀铬材质,以及底座仿皮材质等。

4、正式测试、读取数据并记录

测试点为金属材质则测试时间为120秒,聚合物材质为60秒。含氯(CL)元素超过10%的被测点,需改变测试模式为无卤模式重新进行测试,以达到精确数值,此时测试时间为90秒。

根据测试仪器显示记录每个部位18项元素数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