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卿,朕聽不懂你在講甚?」古代沒有普通話,上朝怎麼交流?

方言帶來的交際障礙有多大?在普通話從娃娃抓起的今天,很多人可能忽略了這個問題!

愛卿,朕聽不懂你在講甚?”古代沒有普通話,上朝怎麼交流?

民國舊聞:語言學家周有光和《邊城》的作者沈從文不僅是連襟,也是一生知己。但周有光曾對夫人張允和坦白說:“沈從文的話我有兩成聽不懂!”張允和驕傲道:“我只有一成!”

張氏姐妹安徽人,沈從文湖南人,周有光江蘇人,當時民國時代政府已經推行了國語,這種情況下教授名媛說起話來尚且雞同鴨講。那麼試想一下,古時皇帝上朝會是怎樣一番場景?

愛卿,朕聽不懂你在講甚?”古代沒有普通話,上朝怎麼交流?

圖片|古時皇帝上朝

皇上:“各位艾西,豬尾巴!不要醬瓜,鹹菜太貴啦!”

(各位愛卿,注意啦!不要講話,現在開會啦!)

皇上:“請丞邪醬瓜!”

(請丞相講話!)

皇上:“艾西們,今天的飯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

(愛卿們,今天的飯夠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

玩笑歸玩笑,那古時在沒有普通話普及的情況下,皇帝到底是怎麼聽懂各省的彙報的呢?難不成有同聲翻譯不成?接下來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中國幅員遼闊,口音雜異,村村有方言,市市不相同。雖然有不依賴口語的漢字書寫系統作保障,但是畢竟不能漂在異鄉只靠筆談。

愛卿,朕聽不懂你在講甚?”古代沒有普通話,上朝怎麼交流?

圖片|古代方言分區

更何況,歷朝歷代中國都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不識字,所以為了維持國家統一,保障政令傳遞,從先秦開始,政府推行民族共同語的行動從來沒有停止過。

四爺讓全國百姓學會了說官話

愛卿,朕聽不懂你在講甚?”古代沒有普通話,上朝怎麼交流?

圖片|雍正皇帝

“朕每引見大小臣工,凡陳奏履歷之事,惟有閩廣兩省之人仍系鄉音,不可通曉……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讀訓諭,審判詞訟,皆歷歷清楚,使小民工曉乎?”

——雍正

雍正對於閩廣官員帶著鄉音的官話上朝非常頭痛反感,於是,雍正命令福建、廣東兩省督撫聘用能講標準“官話”的教官在各省從教,建立正音書院。一聲令下,掀起了清帝國大規模學習官話的熱潮,不僅官員的烏紗帽和官話掛了鉤,連做官無望的百姓也不得不學。這大概是先秦以來波及面最廣的一次正音行動。

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官話在中國已經相當普及了。1867年英國駐北京公使威妥瑪在《語言自邇集》中提到:“官話作為口語媒介不只是屬於官吏和知識階層,而且屬於近五分之四的帝國民眾”。

愛卿,朕聽不懂你在講甚?”古代沒有普通話,上朝怎麼交流?

圖片|對現代漢語研究貢獻很大的威妥瑪

長安音、洛陽音都曾是標準音

既然雍正皇帝能教會全國百姓說官話,那肯定是有標準音的,那所謂的“標準”究竟是什麼?

官方在規定標準音時,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

祖宗怎麼說、首都怎麼說、經濟文化中心怎麼說。具體來講,不同朝代略有差別。

黃河流域是漢民族的發源地,從西周到南宋的兩千多年,儘管歷經朝代更迭、國都變換、南渡北遷,但以長安洛陽語音為基礎的“中原正音”一直是民族共同語的標準音。

最早關於標準音的記載,出現在《論語·述而》中:“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主流觀點認為,“雅言”指的就是西周時代以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一帶)語音為標準音的華夏民族共同語。

秦始皇“書同文”,從文字方面統一語言。到了西漢,大一統格局定型,西周“雅言”發展為全國通用的“通語“,以首都長安語音為標準音。東漢之後,士族習慣用以洛陽語音為標準的“中州正音”。

愛卿,朕聽不懂你在講甚?”古代沒有普通話,上朝怎麼交流?

圖片|古時《切韻》音系與現代各方言聲韻調數量差異

後來,北方方言受到了少數民族語言影響,北朝顏之推將這種現象概括為“南染吳越,北雜夷虜”。但是無論長江南北,當時的士族都堅持講中州音,南北方庶族百姓則分別開始使用金陵音和北地方音。至此,漢民族方言出現了南北分化。

愛卿,朕聽不懂你在講甚?”古代沒有普通話,上朝怎麼交流?

圖片|南宋詩人陸游

陸游在《老學庵筆記》中寫道:“中原唯洛陽得天下之中,語音最正”。

官話往往不是最好聽的

不過,政府規定標準音時,不太會考慮是否時髦好聽的問題,但宮廷和士人階級從未停下追求語音之美的腳步。

自漢武帝擴建樂府以來,南方民歌源源不斷地進入宮廷,如建鄴(現南京)為中心的《吳聲歌》柔媚而夾雜方音。就連一心要收復失地的辛棄疾,也讚歎“醉裡吳音相媚好”。吳儂軟語雖然從未獲得標準音的地位,卻為不同時代的詩人們所迷戀。

愛卿,朕聽不懂你在講甚?”古代沒有普通話,上朝怎麼交流?

圖片|宋代詩人辛棄疾

處於同樣地位的還有現代的粵語。粵語歌唱遍中原大地,粵語到底是一種方言還是獨立的語言在海內外學者間爭論不休。

愛卿,朕聽不懂你在講甚?”古代沒有普通話,上朝怎麼交流?

圖片|粵語發音示例

這就涉及到了選定民族共同語的標準與初衷。

民族共同語要符合大多數人的語言習慣,要易學好說,方便交際。

正是基於這些理由,古今中外成為共同語基礎方言的,大多不是語音最豐富好聽、最時髦的那一種,而是屬於首都的、使用人數最多的、比較簡單的那一種。

#姿勢互動#

北京話、上海話、天津話、粵語 、客家話、閩南語……

最好聽的和最難聽的方言分別是?

(請拉到文末,“留言”告訴本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