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安,迎來新中國第一縷曙光

北安,迎来新中国第一缕曙光

北安,寓意“北部平安”,飽含美好的願景。這裡地處松嫩平原向興安山地過渡的中間地帶,制衡南北、策應東西,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黑龍江省北部區域中心城市。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人運籌帷幄,選擇這裡建立戰略根據地。作為中國革命勝利的支撐點,這裡繪就了金戈鐵馬的史詩畫卷,跨越了激情澎湃的壯闊征程。北安,老黑龍江省省會駐地,迎來了新中國的第一縷曙光,注入了延安的紅色基因,經歷了血與火的革命考驗,這座有著“塞北延安”之稱的城市,由此載入中國革命的光輝史冊。

北安——我深愛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回望那段波瀾壯闊的紅色歷史,讓我感到驕傲自豪的同時,也從中讀懂了自己的責任與擔當。

在東北淪陷的暗夜中,這裡是廣大的游擊區,武裝抗日風起雲湧。為消滅日偽軍圍殲抗日聯軍企圖,抗日聯軍多支部隊陸續進行了艱苦的西征,一路翻越小興安嶺來到北安地區,在南北河流域組建了指揮中心和後方基地,召開了著名的“南北河會議”,還建立了北安中心縣委和抗日救國會、婦女救國會等地方組織。以此為依託靈活機動、機智勇猛地打擊消滅敵人。這裡活躍著趙尚志、李兆麟、金策、馮仲雲、於天放等一大批著名抗聯將領,書寫了“冰趟子大捷”“於天放牢門脫險”“尚大嫂支援抗聯”等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趙尚志指揮的“冰趟子戰鬥”以少勝多,是抗聯第三路軍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也是東北抗日聯軍的經典戰鬥,極大地鼓舞了北滿地區廣大抗日軍民的鬥志。

抗戰勝利後,中國共產黨把高瞻遠矚的目光投向戰略要地東北,北安因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自然也成為焦點之一。受黨的派遣,從1945年9月開始,東北抗聯幹部和晉察冀、延安等老根據地幹部先後來到北安,僅延安幹部就達數百人之多,他們領導創建了老黑龍江省根據地,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完整的省級人民民主政權,也是北滿地區樹起的第一面紅旗,北安的歷史也翻開了新的一頁。新中國的曙光從此照耀北安大地,從而譜寫了一首首壯美詩篇。

一封封電報、一個個指令、一份份文件,從北安發出,以這裡為中心的老黑龍江省根據地,被打造成一塊土地改革的試驗田、一片民主政權建設的示範區,一個支援前線的大基地,為支援東北乃至全國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一段鮮為人知的光榮歷史對北安來說不僅僅是紅色的記憶,更是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今年恰逢東北全境解放70週年,追憶那段歷史,具有特殊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我們將在歷久彌新的紅色歷史中汲取前進的原動力。

經過艱苦卓絕行軍的延安幹部團,是領導創建老黑龍江省根據地的骨幹力量。他們的及時到來,增強了北安的革命力量,也成為北安地區革命的轉折點。他們是紅色的種子,植入黑土地生根發芽;他們是燎原的火種,點燃革命鬥爭的熊熊烈火;他們是航標燈塔,照亮曙光前漫漫黑夜,指示前進的方向;他們是延安精神弘揚者,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70多年前的秋天,這裡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改了天,換了地,人們內心盛滿從未有過的歡喜,人民第一次當家做了主人。紅色的版圖,飄揚著勝利的旗幟。

戰鬥在北安以及從這裡參軍走出去的將軍達30多人,有洪學智上將、陳伯鈞上將、葉長庚少將、毛和發少將、唐哲明少將等等,其中還有追隨毛澤東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他們的軍旅生涯有一段屬於紅色北安。

磨鍊考驗,砥柱脊樑。當時的北安地區,匪患十分猖獗,黑龍江省工委審時度勢,制定了先南後北的剿匪方針,取得了拜泉保衛戰、泰安攻堅戰等戰鬥的勝利。至1946年3月,北安南部的土匪基本被消滅,共殲匪12000人。之後,在洪學智將軍的率領下,剿匪部隊從北安揮師北進,一鼓作氣打到最北部的漠河縣,最終取得全省剿匪鬥爭的勝利,為土地改革和建設後方基地創造了有利條件。

北安土地改革進行的最早,走在了東北解放區的前列。彭真、蔡暢等來到北安調研指導土改工作,毛岸青也在北安地區參加了土改工作。時任黑龍江省委組織部長的趙德尊還代表東北解放區,遠赴西柏坡參加全國土地工作會議,介紹黑龍江省土地改革成功經驗。在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中,廣大翻身農民踴躍參軍上前線,保衛土改勝利果實,匯聚成解放戰爭的滾滾洪流。

幹部搖籃,革命熔爐。在北安創辦的紅色軍政學校共有十餘所,它們流淌著延安基因,由延安幹部擔任領導和教員,採用的是延安辦學模式。駐北安東大營的東北軍政大學總校,其前身是抗日軍政大學總校。駐北安南大營的東北工兵學校,是人民軍隊第一所工兵學校,延安炮兵學校為其基礎。這些東北解放區創辦的第一批軍政學校,為解放戰爭和民主政權建設培養幹部和人才達數萬人,學員們來自四面八方,又奔向四面八方,他們託舉起新中國的大廈。

老黑龍江省作為穩固的後方,人民節衣縮食,傾其所有,一切為了前線。他們做軍鞋、曬乾菜、組織支前車隊、出擔架隊、救治護理傷員,樣樣工作走在前列。“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新中國第一個國營機械農場——通北農場在解放戰爭的炮火硝煙中誕生了。從1946年4月到1948年11月,老黑龍江省動員和輸送17萬兵源到前線,成為四野百萬大軍中的主力。整個東北局機關和主力部隊吃的糧食,有百分之三十五由老黑龍江省供給。在往前線運送彈藥物資的專列中,活躍著北安鐵路局司機的身影,還有3人遭敵機轟炸壯烈犧牲在遼西前線。

浸潤著紅色文化的北安,組建了東北軍政大學文工團、兆麟文藝工作團、黑龍江軍分區政治部宣傳隊等文藝團體,大力宣傳新文化,傳播革命道理。延安等老解放區的紅色文化與本地傳統文化相互融合,激盪起群眾心向革命的豪邁熱情。秧歌劇《兄妹開荒》、歌劇《白毛女》、六幕歌劇《為誰打天下》等紅色經典精彩上演。劉白羽、楊朔、侶倗、蘇里、武兆堤、鞏志偉、葛炎、李文化、關鶴童等一大批紅色文藝大家,都與北安結下不解之緣,創作了小說《北黑線》、報告文學《人民英雄於天放》等一大批優秀文學作品。

北安總結了經驗,作出了貢獻,也渲染了“紅色之都”的魅力。陳雲來了,李富春來了,蔡暢來了,彭真來了,伍修權來了,黃克誠來了,一大批黨的高級幹部陸續來到北安,他們搞調研、作報告、下指示,書寫了耳熟能詳的紅色故事。人們都知道老黑龍江省根據地的中心在北安,更知道“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在老黑龍江省根據地的創建中,王肅、趙光、顧延齡、李銀全、趙青山等一大批革命先輩血灑黑土地,他們的鮮血浸染了獵獵紅旗,也澆鑄了歷史的豐碑,化作無窮的力量和堅如磐石的信仰!興安作證,紅旗激揚,千古絕唱。

回望歷史,不忘初心,信仰永在,繼往開來。為了傳承紅色基因,我們建立了以黑龍江省委舊址陳列館、黑龍江省政府舊址陳列館為主的紅色博物館群,每當走進這些紅色博物館,都會有刻骨銘心、震撼心靈的感受,這樣的思想洗禮一次比一次強烈。崢嶸歲月雖然走過了70餘載春秋,但那段歷史卻依然那麼的令人難以忘懷,那些革命前輩的形象依然是那麼的高大。對於他們,我一直都在仰視和自省,他們是革命的老前輩,更是我思想的航標和永遠的榜樣,給予我信仰的力量,催我奮進,警醒我要做個好人、做個清官,造福一方百姓。

偉大的延安精神深深根植北安,轉化為綿延不絕的精神動力,推動北安不斷髮生鉅變。北安速度激情上演,催生了新時代的北安精神。

紅旗飄飄,壯懷激烈。邁進新時代,奔向新目標,品質北安,我們在行動;幸福北安,我們永遠在路上。(作者系黑龍江省北安市委書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