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汽车“大合作”,是引狼入室还是瓮中捉鳖?

最近这几天,中德两国汽车产业出尽了风头,达成了7项重大协议。不管背后原因为何,宁德时代“走进德国”确定在图林根州投资建厂为欧洲车企配套,的确让业界为中国企业的进步感到高兴,蔚来与博世、戴姆勒与清华大学在技术方面的合作计划,让中德两国的汽车产业显示出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中德汽车“大合作”,是引狼入室还是瓮中捉鳖?

但是,平静水面下的暗礁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

德系品牌再度进攻

这一轮签约中,最让国内企业和汽车媒体兴奋的还是几项企业之间的协议:

1、宝马华晨的进一步合作:双方的合资公司华晨宝马将继续扩大投资和生产,2019年整车产能将达到52万辆;宝马集团将在沈阳追加投资,到2020年,BMW品牌核心产品系列的首款纯电动汽车BMW iX3将在沈阳投产,并且会出口到全球市场。

2、长城宝马建立合资公司,双方各持股50%,合资公司规划了年产能16万辆的整车工厂——这是宝马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首个纯电动车合资项目,也是宝马在中国的第二家整车合资公司。

3、大众江淮汽车合作再升级,并联同大众集团旗下西雅特品牌一起签署了合资合作谅解备忘录,三方将共同成立一座研发中心(计划将在2021年正式建成),开发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电动汽车车型。西雅特将参股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并且西雅特品牌预计在202年至2021年被引入中国市场。

如果算上德系企业更早时候的一些动作,2016年开始奥迪就在已有合作伙伴一汽之外寻找上汽进行合资,虽然一度遭到经销商反对,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项目推进得很顺利。

中德汽车“大合作”,是引狼入室还是瓮中捉鳖?

不难看出,德国车企正在进一步进攻中国市场。如果说宝马和大众各自组建新能源汽车合资公司是为了顺应中国市场的需求,那么奥迪寻找第二家合资伙伴、大众计划引入新的品牌西雅特,很明显是德系品牌意欲进一步挖潜中国市场。

二、

自主能否与狼共舞?

中德汽车“大合作”,是引狼入室还是瓮中捉鳖?

最近几年,伴随中国自主品牌以及日系品牌的向上发展,德系汽车品牌在中国的“神车地位”有所下滑,但是霸主地位依然是稳当的。豪华品牌中,奥迪、宝马、奔驰三家稳坐头三把交椅,第四名的凯迪拉克还排在老远之后。

根据各家企业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奥迪品牌(含进口车)在华销量30.6万辆,宝马(含MINI)30万辆,奔驰(含Smart)34.8万辆,第四名的凯迪拉克是11.23万辆,与德系三巨头根本不在同一个量级上。

至于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更算得上是呼风唤雨,南北两个合资公司常年稳坐销量冠亚军交椅,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

虽然最近这两年都在说自主品牌的崛起,但是面对德系企业,在技术上还并没有什么优势,尤其是几个与德系合资的企业,细数下来,江淮和华晨在乘用车领域日趋边缘化,长城靠SUV单腿发展的路线也充满了隐患,一汽则基本靠大众和奥迪活着,北汽原本还有北京现代这个现金奶牛,去年北京现代遭遇“萨德事件”以后元气大伤,因此北汽对奔驰的依赖只会越来越大。不难想象,未来如果合资股比放开,甚至允许外资独资建厂,这些边缘自主品牌将面临什么样的境况。

7月12日,也就是昨天,坊间传闻宝马在华晨宝马中的股比将提升到75%,一时间华晨在港股的上市公司华晨中国(01114.HK)股价大跌,午后开盘跌幅一度达到20%。虽然双方很快对此消息予以否认,但是合资企业对外资品牌的依赖以及自身的脆弱性可见一斑。华晨中国2017年度实现收益53.05亿元,而华晨宝马对集团净利润贡献为52.38亿元,占比高达98.7%,离开了宝马,华晨对自己的未来恐怕想都不敢想。

中德汽车“大合作”,是引狼入室还是瓮中捉鳖?

国内对外资开放市场的想法曾经是以市场换技术,二三十年以来,自主品牌通过“偷师”也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是不少依赖外资品牌(尤其是德系品牌)的本土企业却依然孱弱,抱上了大腿就不撒手。如今面对德国车企的又一轮猛烈进攻,不管中国市场是否愿意,狼已经来了,是借此机会师夷长技以制夷,还是将更多的市场份额拱手相让,有一些企业恐怕是没有选择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