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剛:《著色山水圖》用筆羸弱,真實性值得懷疑

蘇剛

【本期話題】誰為“山水”而“著色”?

策劃:李振偉 顏培大

《著色山水圖》用筆羸弱,真實性值得懷疑

□ 蘇剛

法國雕塑家羅丹說:“我是崇古的。”那麼,是什麼讓羅丹心生崇拜呢?在根據對他的訪談整理出來的文集《論藝術》中,他說:“希望你們領悟到,所有面積,好像是正在它後面推動的體積的最外露的一面。你們要設想形象正迎著你們,向你們突出。一切生命皆從一箇中心上迸生出來,然後由內到外,滋長髮芽,燦爛開花。同樣,在美好的雕刻中,人們常常猜得出是有一種強烈的內在衝動。這就是古代藝術的秘密。”

在這段話中,有三個關鍵詞:由內向外、內在衝動、古代藝術的秘密。其中,由內向外是考察形象生長的態勢,內在衝動是作者的藝術創作心態,古代藝術秘密是指這個規律並非一般人可以發現。

眾所周知,羅丹是一位雕塑家,雕塑與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似乎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藝術領域,但在更高的層面上,藝術是相通的,是跨越國度的。直接相通的就是傳世藝術品的創作心態上,創作者在藝術表達上的內在衝動在技巧的助力下成為“原典”。

毋庸置疑,唐畫存世稀少,我們幾乎無法通過同一時代作品比較的方式準確判斷《著色山水圖》的真假,但我們從畫家進行創作的內在衝動來考察,是可以“管中窺豹,時見一斑”的。

值得說明的是,對於年代久遠、流傳無序、傳為唐代古畫的《著色山水圖》,當下能夠見其一斑就已經是值得付出努力的工作。這是因為,幾乎所有在藝術史上留名的作品,都是畫家精神狀態飽滿以及在心手雙暢的狀態下完成的。然而,並非每一位畫家都能一直保持這種狀態,但高手之所以被稱為高手,就是因為在他創作的旺盛期,不一定張張經典,但不會失去水準。這一點,任何一位歷史大家以及任何一件歷史經典畫作都可以拿出來說明。然而,在“(傳)王維《著色山水圖》”中,中景柳樹樹葉的處理幾乎雷同,尤其值得懷疑的是,畫面中間部位的樹葉已經與人物大小相仿,這與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所記載的“水不容泛,山大於人”的描述正好相反。

蘇剛:《著色山水圖》用筆羸弱,真實性值得懷疑

畫面中間部位的樹葉已經與人物大小相仿

與來自內在衝動的藝術感染力模糊不清相反,畫面上種種具有作偽嫌疑的跡象比比皆是。具體來講,至今可見的、基本上可以確定的唐代繪畫,無不氣息飽滿,下筆肯定有力,但此幅“(傳)王維《著色山水圖》”筆下應精微之處精神渙散,在可以見到的用筆細微處處於模稜兩可的狀態中。

直白地講,作偽畫的高手在對原畫整體氣息的把握上基本是沒有問題的,做不到這一點,根本算不上作偽高手。但是,來自畫家的內在衝動藉由修養、個性、技法而展現出來的藝術面貌,是無法複製的。即使後世的張大千仿石濤,也是勝在整體氣象,但在皴、擦、點、染之間,仍然與原作有所區別,只是一般人難以察覺。在大多數情況下,作偽畫的人功力不如原作者,偶爾極為優秀的鳳毛麟角,也會在來自內心衝動的藝術感受上與原作者有所區別。這一點,沒有長期的積累與細緻的考察,僅憑一知半解,很容易中招。也許,正是因為作偽者心中所憂,畫面的殘破恰好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這一點。而歷史上的作偽,不斷地揭裱是做舊並達到殘破效果的重要手段。

更為可疑的是畫中題跋,已有專家在題跋內容、形式以及書法本體的問題上專門論述,本文所要指出的是跋文殘破處頗多,細觀行筆提、按、頓、錯之間,書寫的內在衝動明顯不足,精神渙散。其實,無論是怎樣的後來人,真能拿起筆在原畫上題跋,必是為原畫所感動,而還原跋文的書寫狀態,顯然缺乏這種真切情感的傳達。

筆者曾經請教某著名學者關於鑑定古畫的經驗,其著重談到了古畫中斑駁掉落處往往是畫面空白之處,而書寫繪畫有筆墨之處往往更為堅固,不易掉落,最後總結為這是筆墨之中有膠以及防腐的成分所致。以此來看,大片的跋文斑駁處與空白處的斑駁幾乎沒有什麼分別則甚為可疑。

蘇剛:《著色山水圖》用筆羸弱,真實性值得懷疑

大片的跋文斑駁處與空白處的斑駁幾乎沒有什麼分別則甚為可疑

綜上所述,筆者從畫家進行創作的內在衝動角度出發,認為“(傳)王維《著色山水圖》”用筆羸弱,微妙之處與至今可見唐代繪畫差距較大,且跋文以及殘破處疑點頗多,這幅畫的真實性是值得懷疑的。■

附:《著色山水圖》

蘇剛:《著色山水圖》用筆羸弱,真實性值得懷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