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改回“外婆”,只是,你的求职还顺利吗?

门道姐来自河北沧州,在我们那,“妈妈的妈妈”从来都是叫“姥姥”,所以一直以为“姥姥”是口语、地方话,而“外婆"、“外祖母”是书面语、是普通话。

当然,这并不影响我理解“外婆”、“外祖母”并不是外人,并且,理论上“外婆”不可能跟“姥姥”打起来。

然而,这两天就真的吵起来啦,并且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门道姐从吃瓜群众也变成积极的理解和思考者,发现:姥姥和外婆打不打起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说方言还是普通话,在求职市场中,到底有哪些机会和挑战?

“姥姥”改回“外婆”,只是,你的求职还顺利吗?

背景介绍

这件事的起因是——

6月21日有媒体称,上海市小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上海教育(沪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书第24课《打碗碗花》的课文中,将原文中的“外婆”全部改成了“姥姥”。上海教委解释称:“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姥姥’是普通话词汇语,‘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姥姥”改回“外婆”,只是,你的求职还顺利吗?

“姥姥”改回“外婆”,只是,你的求职还顺利吗?

(图片来自吴晓波频道)

并且昨天来自新华社的文章也报道了此事,终于尘埃落定——“姥姥”改回“外婆”。

“姥姥”改回“外婆”,只是,你的求职还顺利吗?

“姥姥”改回“外婆”,只是,你的求职还顺利吗?

会多种方言能赚钱?

本来也就是看热闹的心态,直到看到今天吴晓普的《专家说:外婆改姥姥,能提高30%的生产效率?》,文章里讲了这样的故事:

2002年,一个叫肖雅的山东女孩在温州打工。由于她的家乡菏泽地处山东、安徽、河北、河南省的交界处,因此她四地的话都会说。而在温州期间,她又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温州话。

接下来的故事线就好猜了。

有一次,在逛批发市场时,她无意间充当了来自河南的客商同当地温州老板的方言翻译,最终促成了一笔17多万元的生意,她也意外得到了1000元作为翻译费。

这让小姐姐发现了商机。

温州话是中国最难懂的方言之一,而温州又是中国的日用品和小商品生产基地,当时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流量高达上百万人次。

由于语言不通,很多温州商人白白丢了大生意。肖雅开始学习各种方言,在温州各大市场中充当方言翻译,两年下来,这项业务让她在当时创收60多万元。

2002-2004年,两年时间创收60多万可以说是相当多啦,折算下来,当时能在北京通州这买2套房了。但细想想也并不难理解,英语翻译能够赚钱,为啥真的互相不同的方言间的翻译不能赚钱呢?归根结底也是解决沟通障碍的问题呀。

所以,该文章指出:对语言不通的劳动力而言,语言能力还会影响收入。

“姥姥”改回“外婆”,只是,你的求职还顺利吗?

普通话的普及给北方语系更多机会?

虽然河北离北京很近,还在家乡读书的我也知道:自己说的跟新闻联播说的口音是不一样的,完全没有自己普通话很标准的自觉。但是,去到合肥参军的大哥却给我反馈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他去到南方以后发现,自己的普通话说的非常标准,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做新兵的时候被队里选为播音员,排练时间至于做播音工作。一起来的其他新兵都羡慕不已,并且,因为跟机关的领导接触比较多,真的有了更多的机会。

只是,后来我选择来了北京,这方面的优势完全没有感受到,还是觉得自己的普通话不标准,为此还刻意练习了大半年。

“姥姥”改回“外婆”,只是,你的求职还顺利吗?

英语、普通话、方言谁需要写在简历上?

现在,为好优专注做职业成长服务,我们经常给准备求职、跳槽的同学修改简历,然后发现,在技能这一栏中,除了英语或极个别的其他外语之外,还会有很多同学写上普通话几级或者粤语,当然,这是有意义的,因为:

第一,英语的确很重要。即便是应聘完全不需要涉外的企业,如果对方需要本科以上学历,那么,你最好也要写上英语四级,这就相当于标配。如果是外资、外贸类或者涉外的企业,最好你是能达到英语六级。

第二,其他外语看需要。一方面,如果你英语不好但会一门其他的外语,可以补充在简历上,证明你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如果是求职的企业或者平台有相关的语言要求,当然就是很重要的“敲门砖”啦。

第三,普通话是基础。广播类的岗位当然需要说普通话了,但有另外的证书;教师岗位需要有普通话的考级要求;一般的企业对普通话要求没那么高,但不影响正常的交流是起码的要求;如果你的普通话都不能跟其他人正常的沟通,那么乡镇类企业或者工厂类的对普通话的要求更弱一些。

第四,粤语看情况。即便在广州工作,也不一定要求会粤语(当然会更好一些),但在上海工作也不一定不要求粤语,因为如果跟粤语类地区(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等)有业务往来的时候,会说粤语也是一项优势。

教材中的“外婆”并不会改成“姥姥”啦,但是,在求职的过程中,你的方言会是优势还是劣势呢?需要看你求职的目的地、行业和岗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