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唐代詩人只有六首詩存世,卻有兩首是衆人皆知的千古絕唱!

對於詩人而言,重要的不是詩的數量多與少,而是質量要好,如果能有一兩首佳作流傳千古,能夠青史留名,對他們而言,也就夠了。

王之渙就屬於這一類,他的名字應該是深深的烙在每個上過學的人的腦海裡。我們可能會一時想不起他到底寫過什麼詩,又或是會誤以為他是個寫過很多膾炙人口詩篇的大詩人,但其實,會全唐詩僅收錄了他六首詩歌,其中一首很多沒上學的小朋友都會。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以描寫邊塞風光為勝,尤善五言詩。玄宗開元年間, 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位詩人名聲都很大,又都落魄不遇。有天,天下著小雪。三位共詣旗亭(酒樓)。剛坐下不久,忽有梨園中十幾位歌妓,在伶官帶領下,登樓會讌,其中有四位皆是當時京都著名的歌妓。

這個唐代詩人只有六首詩存世,卻有兩首是眾人皆知的千古絕唱!

於是,王昌齡對高適和王之渙說:我們三人都以詩知名,每每分不出高下。現在我們在此偷聽諸歌妓歌唱,誰的詩入樂被歌最多,誰就為優。三人都說好。

不一會,一位歌妓唱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於是,王昌齡用手在壁上一畫,說到:“這是我的一首絕句!”

不一會,有一位歌妓唱到:“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這是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 》。於是,高適也用手在壁上一畫,說到:“這是我的一首絕句!”

第三位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半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這是王昌齡的《長信秋詞》。於是,王昌齡又得意地在壁上一畫:“又是一首樂府。”

這個唐代詩人只有六首詩存世,卻有兩首是眾人皆知的千古絕唱!

但是,始終沒有歌妓唱王之渙作的詩歌。但王之渙並不著急,徐徐對高適、王昌齡說:“這些唱你們詩作的皆是潦倒樂官,只會唱一些‘下里巴人’之詞耳。我的詩是‘陽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然後指著其中一位身穿紫衣、長得最漂亮的歌妓說:“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詩,吾即終身不敢與諸子爭衡矣。脫是吾詩,子等當須列拜床下,奉吾為師。”

三人大笑,在裡間等候著俟之。等到這位歌妓歌唱時,開口便是 “黃河遠上白雲間…….”這首是王之渙的絕句《涼州詞》,王之渙笑著對王昌齡等二位說:“鄉巴佬,我沒有說錯吧”!於是皆大笑。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的典故。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個唐代詩人只有六首詩存世,卻有兩首是眾人皆知的千古絕唱!

“涼州詞”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當時的詩人依譜創作者,多以抒寫邊塞風情。王之渙這首《涼州詞》也是如此:詩中描繪了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邊塞孤城塊然獨處蒼涼而壯闊的地理環境,抒發戍守邊塞的將士在春天到來時悠長而哀怨的思親懷鄉之情。這首詩在眾多的涼州詞中脫穎而出,被清詩神韻派領袖王士禎推為唐人絕句中“壓卷之作”(《帶經堂詩話》)。

詩的一、二兩句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第三句羌笛和吹奏的曲調《折楊柳》暗示戍守的將士離家千里、有家難回,為第四句抒發思想之情,批判朝廷刻薄寡恩、不恤士卒做好鋪墊。

這個唐代詩人只有六首詩存世,卻有兩首是眾人皆知的千古絕唱!

三、四兩句在表達方式上含蓄婉曲:“羌笛何須怨楊柳”表面上是在勸慰,是在否定,實際上是在說怨也沒用,因為 “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的最後一句更是直接將批判的矛頭指向最高統治者,因為,他們從來就自詡是“春風雨露”、“化育萬物”。明代的楊慎就認為內中含有諷剌之意:“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只不過不怨朝廷而怨春風,使詩意的表達更加婉曲也更加深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